宣讲理论政策,开展平安巡防、防控疫情、整治人居环境……在湘潭县茶恩寺镇柏棠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起来的志愿者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正发挥出凝聚群众、引领群众的先锋示范作用。
4月16日,春光和煦,李秋珍和两位姐妹站在枫香树下的水沟里,徒手将淤泥里的废塑料袋、瓶瓶罐罐扒出来,弄得衣服、裤子上都是泥。
高大的枫香树上挂着县政府的保护铭牌,显示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372岁。“这棵树是我们村上一宝,”李秋珍介绍,此树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两树同体”,细看茂盛的树冠,一半是枫树叶,一半是樟树叶;还有一奇,水沟上的小桥是树根长成,自生桥组也因此得名。李秋珍说,远远近近来观赏这棵树的人很多,树下的水沟就成了卫生死角,于是她就约了姐妹们一起来清理白色垃圾。
李秋珍的家在椆树组,离这里1.5公里远,不会骑车的她走路过来需要半个小时。她告诉我们,为了节省时间,中午就不回家吃饭了,挎包里带了干粮。
李秋珍是柏棠村唯一最高等级的“七星志愿者”。在柏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每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可获得基础积分5分,每服务1小时积1分,根据累积分数认定志愿者星级。“她的积分我们没人能比,我们一般是搞活动才参加,而秋嫚(当地对年长女子的尊称)把这事当成了职业。”说起李秋珍做志愿服务的执着与勤奋,姐妹们赞不绝口。
从去年“三八”妇女节人居环境整治巾帼志愿者队伍组建以来,李秋珍做志愿服务就跟上班一样,每天清早6点就出门,晚上7点才归家,风雨无阻。全村30个村民小组、5000多米道路,她一个个屋场、一户户人家、一段段路面巡视,平均每天要走3万多步。哪家环境卫生脏乱,李秋珍就帮着清理;独居老人家庭,她更是里里外外地帮忙打扫干净。
“为这事,秋嫚受了不少委屈。”姐妹们说,刚开始时,要砍掉居民屋旁的杂树,有人不肯,喷洒除草剂,养了牲畜的村民也拦着不让,有的看见她们来就关门,还话里话外地挖苦她们“是拿了村上的钱”。李秋珍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认定的事情就坚决去做,她每天自带工具和干粮,至今竹扫把都扎了30多把。她说:“我个子虽然矮,但志气高。”
“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理解了我们。”李秋珍说,现在经常会有人热情地招呼她喝茶吃饭,她都婉言谢绝,“一身灰糊糊的,在别人家里坐都觉得不好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对搞好环境卫生的认识也有了转变,今年3月5日,就有10多名在家大学生和村民主动加入她们队伍一起劳动,在韶茶线柏棠段和村主干道清理垃圾。
柏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有理论宣讲、平安巡防、人居环境、文明新风和文体健身5支志愿服务队,现有注册志愿者65人,人居环境巾帼志愿队是最大的一支。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采用集中、分散、上门讲习的方式,用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农村脱贫攻坚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讲教育。疫情期间,平安巡防志愿队协助开展路口盘查检测,乡风文明志愿队对操办红白喜事进行劝阻,文体健身志愿队利用晨跑呼喊防疫口号。实践站里的志愿服务登记表显示,志愿者还帮助在家学习的备考生打印学习资料,为独居老人送生活物资、防疫用品。
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不仅引领着文明新风,也推动着基层治理方式转变,“三治(自治、德治、法治)融合”的理念在柏棠村悄悄生根发芽。
在柏棠村村部,“文明典范榜”占据了宣传栏整整三个橱窗,有“好婆婆”“好媳妇”“拾金不昧好典范”“勤劳之星”“自强之星”“孝老之星”,还有“五好文明家庭”“美丽庭院”“整洁卫生庭院”等等。“有一位妇女因多年来照顾夫家多病的叔叔而被评为‘好侄媳’。”村支书左明清告诉我们,这些“本土明星”都是由志愿者交叉检查评选出来的,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