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非遗新经济”系列报道②:湘潭灯芯糕如何找回市场?

2020年10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湘潭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9/6/24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芯糕,在湘潭流传了200多年。这种形似灯芯的传统食品,是许多湘潭人难忘的味蕾记忆。

和其他地方传统食品行业一样,湘潭的灯芯糕产业目前也面临着规模不大、产品包装陈旧、层次低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并做大做强?连日来,我们进行了调查采访。

传统 曾是湘潭人办酒出门必备食品

如果不是附近居民提醒,我们差点就错过了胡军的“新华斋”。这家隐于岳塘区下摄司街道半边街社区的糕点厂,没有显眼的招牌、华丽的装修,显得十分质朴。

“新华斋”的前身是为群国营副食品商店。这家创立于1971年的企业,曾是湘潭有名的灯芯糕生产厂家,其生产的灯芯糕因口感柔和、韧劲足而受到市场欢迎。

灯芯糕在当年究竟有多火?原为群国营副食品商店员工、今年65岁的胡余良对此记忆犹新,“那年月,有喜事的时候,我们上门吃喜酒送的是灯芯糕,祭祀日的祭品是灯芯糕,出远门带的礼品也是灯芯糕。社会需求量很大,我们常需要通宵达旦地生产。”

1999年,时年45岁的胡余良将手艺传给了侄子胡军。如今,胡军已是湘潭灯芯糕制作行业的老师傅。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市各非遗项目中,饮食项目有近20种。市内较出名的灯芯糕生产企业有4家,但都规模不大。这些地域色彩浓厚的饮食,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正遭受市场的严峻考验。

“现在人们物质生活丰富了,来买灯芯糕的顾客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门店一天最多卖20斤灯芯糕。”胡军说。

前所未有的形势和变化,倒逼着灯芯糕生产企业走上了转型之路。

转型 灯芯糕生产企业的不同选择

为扩大市场,形成品牌竞争力,2013年,胡军为“新华斋”注册了商标。继而,又在两年后开通了“湖南新华斋特产店”电商平台。自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整理挖掘“新华斋”的文化内涵。如今,“新华斋”有员工5人,采用的仍是前店后厂的传统经营模式。不过,开通线上平台后,他们企业的营业额逐步提升,2018年线上销售收入达20余万元。

同样是做灯芯糕,距离“新华斋”几公里远的湖南日出东方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出东方”),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日出东方采取自产+代理的模式,旗下经营的湖南土特产品牌有上千种。在东方红广场门店内我们看到,其产品除了本地的酱油、灯芯糕、湘莲、湘乡烘糕外,还有省内其他市州生产的腊肉、板鸭等产品。摆放在柜台上的这些土特产有精美的包装设计,并辅之以吸人眼球的宣传广告。

日出东方的创办人陈梦辉一直注重开发挖掘湖湘特产品牌,对非遗的传承与产业化经营也有自己的规划。

“传统产业现代化”是日出东方突出市场重围的法宝之一。“目前,非遗产品依然是我们的主打,但同时我们也引进了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对技术、设备等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陈梦辉说,为最大限度保留灯芯糕等传统食品原有的风味,他花重金聘请了原来“南北特”的老师傅亲自操刀制作。目前,该企业月产灯芯糕约10万盒,月销量收入近30万元,在市内已开设了4家直营门店。

思考 产业化是不是必由之路?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产业化发展是否就是这些“舌尖上的非遗”该走的路子呢?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湖南工程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徐运保认为,以灯芯糕为代表的传统食品,消费群体较窄、季节性较强、地域性明显,要真正把灯芯糕产业做大做强,让地方传统食品被更多人接受认可,相关从业人员还得在提升灯芯糕的档次上下功夫。通过优化产业链条、丰富销售模式、改进包装形象、对接中高端人群需要等措施,向休闲食品产业发展,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要。

面对传统产业所遭遇的困境,徐运保认为,适当的产业化或许能让这些舌尖上的非遗活得更好,不过,并不是所有饮食项目都适合产业化发展,各企业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不能盲目为追求数量而降低了产品的品质。他建议,政府可以尝试把零散的民间资源整合起来,相当于把民间的“珍珠”串成一根“项链”,形成糕点行业各商户之间合作共赢的局面,真正把传统糕点做大做强。

目前,湘潭灯芯糕的销售地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景点、车站、火车站等地,其消费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外地游客,他们对灯芯糕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湘潭土特产这一层面。对于湘潭本地人,其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而年轻一代对其认知度普遍较低。因此,企业在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仍需注意发展本地市场,培养新一代消费群体,可以通过挖掘品牌故事、征集广告语等,唤起人们的家乡情结。

湘潭市非遗中心主任刘刚介绍,湘潭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在不破坏非遗核心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市场化开发,而非盲目进行产业化,以此保护好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传统技艺中最优良的基因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能是不符合当代人生活习惯与审美的形式。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刘刚说。

相关链接

灯芯糕的故事

清咸丰年初,一个叫黄正大的衡山人参加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一次战役结束,他流落到了浙江绍兴。在那里,他成了一家糕点铺子的学徒。重返湖南后,他选择在湘潭谋生。1854年,黄正大拉开了湘潭苏点生产的序幕。25年后,他开始研发新的糕点,改了绍兴“银丝糕”的配方,并将它加粗,湘潭灯芯糕的雏形由此而生(据《湘潭县志》《湘潭市志》记载)。这种以糯米、白糖为主,辅以肉桂、红丝、薄荷、甘草等20多味中药的清新小食,迅即博得了人们的青睐,民国初期的年产量达到2-3万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