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潭对口帮扶永顺县工作:神秘湘西多好物 醇厚甘美“茶奇葩”

2020年10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湘潭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0/5/25

莓茶,一种生长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深山里的藤本植物,因其加工炒制后具有特殊保健功能,古时是土司王朝的进贡上品,现在成了人们喜爱的代用新茶。一截小小的藤芽,连接的是古今更迭的悠悠岁月;一杯清润甘洌的茶水,寄托的则是大道至简的人生哲学。

近些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在湘潭对口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永顺莓茶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把自然资源变成产业资产,再把资产变永顺经济发展的资本”是湘潭对口帮扶工作队来到永顺,了解到莓茶产业发展状况时最初的想法。很快,围绕着莓茶品牌及全产业链发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始了。

从自然野生到全面开发

初夏清晨,大山里的雾气还没完全散去,永顺县润雅乡凤鸣村的茶场被云雾缠绕着。夹杂在湿润的空气中,一股股莓茶香扑鼻而来。凤鸣村主任覃赵云告诉我们,以前村民不种莓茶,“全部都是野生的”。2017年开始大规模种植,现在全村有200户莓茶种植户,种植面积近2400亩。

永顺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武陵山脉中段,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加上当地山高谷深、常年云雾缭绕,非常适宜莓茶生长。在永顺县毛坝、润雅、万坪等地分布着大量野生莓茶。

但是,仅仅依靠野生,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没有保障。要把莓茶当成品牌来打造,县里必须扩大种植面积,进行有规划的开发,建立莓茶发展的全产业链。

看到了问题症结所在的永顺县委、县政府,在湘潭对口帮扶工作队协助下,将莓茶列为全县9大农业产业之一,鼓励各乡镇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走出一条现代化的莓茶产业发展之路。不到两年时间,永顺毛坝乡、万坪镇、万民乡、砂坝镇、润雅乡等地莓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莓茶种植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

毛坝乡的莓茶种植规模最大。乡里不仅成立了莓茶公司和莓茶协会,组建了河坝溪、丈岩溪、柯溪等6个专业合作社,建有3个千亩示范园,还先后与浙江大学、湖南农大、吉首大学、湖南茶叶研究院等进行衔接沟通,准备建立校地合作基地,统一莓茶标准体系,探索延长莓茶产业链。

毛坝乡河坝溪莓茶合作社理事长彭英富说,自己从2014年开始种植莓茶,现在已达2000多亩。“2019年,采茶季节,每天请了40多人工作,一天光工钱就开出去3000多元。”他告诉我们,随着规模种植、品牌打造,莓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价格也水涨船高。“每亩莓茶收益7500元以上”。

截至2019年底,永顺莓茶由不足7000亩增加到了1.8万亩,今年面积将增加到3万亩。全县年产干茶900余吨,莓茶产业年产值已经突破亿元。

从养在深闺到拥抱市场

2016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17年,第三届亚太茗茶评选;2018年,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2019年,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每次活动,总能看到“永顺莓茶”的身影。通过这些推广、对接活动,土家儿女钟爱的“山里茶”,走出了大山,开拓出全国市场。

在湘潭对口帮扶产业孵化园里,大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少甫正与客户做最后的电话确认,一笔5万元的莓茶订单即将谈成。这家融莓茶种植、加工、开发、销售于一体的小企业,近3年来经历了“飞一般的成长”。2018年,营销收益40万多元;2019年,达400万元,增长10倍;今年公司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并引进天使轮投资,争取5年之后上市发展。

王少甫回忆2017年初次参加展会的情景说,当时,知道莓茶的人很少,参展一天下来,几乎无人问津。但是,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随着莓茶产量提高、品牌价值打造,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他的生意也日渐红火。“湘潭对口帮扶工作队的领导指导我们改进包装,设计LOGO,组织营销团队,并帮助拿到了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企业发展慢慢步入高速轨道。”

莓茶发展,有件事情不能不提。2019年9月,“永顺莓茶”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专家评审。这一成绩的取得,为创设莓茶公共区域品牌创造了良好条件。

“永顺莓茶产业起步早于茅岩莓,也同步发展了多年,却一直未能真正走出大山,为外界所熟知。为什么?因为没有品牌。要打造品牌,还得深挖价值。不仅要从种植规模、生产品质上抓提升,还要从科学研究等方面为莓茶品牌发展赋能。”帮扶工作队的领导和同志们思考着。

自2018年底以来,由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联络工作队、湘潭对口帮扶工作队牵头,组成了联合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外出考察、本地走访、集中座谈等方式,对永顺莓茶产业发展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深度调研。随后,编写提交了《永顺莓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永顺莓茶百问百答》等理论成果,为协助县委政府精准施策做大做强永顺莓茶品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目前,永顺本地的企业(合作社)已注册了司城贡茶、河坝溪莓茶、四方莓等品牌商标20多个,设计包装几十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永顺莓茶逐渐打开市场,销往全国。

从单一产业到致富渠道

永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贫困人口15.66万人,贫困村190个,其中57个村是深度贫困村。要在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对于永顺县而言,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以莓茶种植销售,带动当地村民致富,是永顺县因地制宜探索出的好办法。

永顺天禾莓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永顺县引进的第一家专注莓茶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与毛坝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全乡5个贫困村和1016户贫困户4213人建立了利益链接机制,为147户558人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了就业机会,每年可为贫困户平均增加5000元以上的纯收入。扶贫户李志桃说,他去年栽了2亩莓茶,茶采了后就跟着合作社卖,干茶60元/公斤,生茶9元/公斤。此外,加上平时帮合作社打工,按90元/天拿工资,一年下来,他的收入可达2万元至3万元。他说:“莓茶产业带来了脱贫的希望。”

永顺县润雅乡凤鸣村,以“村社合一”的方式发展莓茶产业,不仅带动全村15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还实现了村集体1000万元的年收入目标。如今,村里已经开始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修建观光步道,准备将莓茶基地打造成为观光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还有,大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尽管两年前才进入莓茶产业,但这家企业一路发展顺风顺水。现在,公司在永顺万民乡有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在芙蓉镇有莓茶深加工和旅游项目,共带动了103户贫困户437人脱贫致富。总经理王少甫说:“通过产业带动,优先贫困户就业等方式,2019年公司下发工资和分红就达8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永顺县已有2600多户、1万多贫困人口通过莓茶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永顺莓茶”已经成为永顺县委县政府决战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胜法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