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潭:机器人产业“逐浪”转型潮

2020年10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湘潭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8/4/9

用机器人拆除炸弹,用机器人分拣货物,用机器人上菜……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的运用逐渐广泛。对制造业发达的湘潭而言,机器人的作用有着更深的含义。当前,湘潭市正在加紧出台机器人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湘潭“智造谷”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制造升级发展。

为产业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在天易经开区里,机器人的威力已经崭露头角。

湖南傲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机器人制造企业,企业开展的业务领域涵盖烟草工业自动化系统、物流自动化系统、工业机器人系统及商情度捡重称量系统四个大的方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企业研发的国产型并联包装机器人,可实现每分钟包装180次。以一家普通的槟榔厂为例,两台机器人就可以干完原来一整条包装线的活,能节约了十多个人力成本。

去年,傲派机器人销售收入达4500万元,成为了企业的主要盈利点。傲派的壮大,侧面反映出湘潭市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诉求。傲派公司负责人表示,随着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制造业也开始逐步从劳动力丰富、廉价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制造业转变,因此工业机器人在一定领域和行业替代人工作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那么机器人市场究竟如何呢?据介绍,根据应用环境可以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产业链上游由机械本体、伺服系统、减速器、控制系统及其他外设构成;产业链中游主要是机器人本体(执行系统);下游是整机系统集成。机器人则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3C行业、物流行业、金属机械、橡胶塑料和食品饮料、医疗服务、家庭娱乐等诸多领域。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传感、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附加值极高、用途广泛,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作为老工业基地,湘潭的转型之路还很长,机器换人为湘潭产业转型注入了持久动力。

为智造谷建设增添新活力

湘潭为什么要着重打造机器人产业?作为制造大市,湘潭有着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目前已经出台了湘潭“智造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这是打造机器人产业的关键一步。

湘潭市获批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后,湘电、江南、湘钢、江滨等一批传统企业需要进行智能改造,泰富、威胜、吉利、屹丰、湘电风能、桑顿等新兴企业的智能装配线建设全面铺开,宾之郎、伍子醉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筹谋“机器换人”计划。预计未来三年,湘潭市和周边地区仅智能化改造所需的机器人和相关技术市场将达到20亿元以上。

除了市场需求强劲外,产业基础也是湘潭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2017年,湘潭市引进了新松机器人,该企业隶属中国科学院,是国内机器人研制和生产的领军型上市企业,也是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拥有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同时,湘潭市已有千智机器人、傲派自动化、超宇科技等3家机器人整机和系统集成企业。千智机器人主要研制生产消防救援等特种机器人,傲派自动化主要是机器人系统集成,超宇科技研制生产焊接机器人。

此外,软实力也成为湘潭市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另一优势。湘潭市先后引进培育了一批机器人研发高端人才(团队)和平台。例如以欧阳晓平院士、张武高工为主的千智机器人核心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机器人生产核心技术;以总工程师周其毅领军的新松研究院已经落户湘潭高新区,目前该团队已经汇聚了十多名高层次、高技术、高资历的科研人才,以及数十名资深技师工匠;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团队研制的“海牛”深海钻机在国际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并建成了国家级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工程实验室。

三步走助推“链群式”发展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将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谁抓住了机遇,就将抢占了发展先机。目前,省内已有长沙、湘潭、岳阳三个城市明确提出打造机器人产业园或机器人装备制造基地。因此,机器人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蓝海”。

今年年初,湘潭市出台了产业“链长制”,机器人产业开启了集群式发展的新征程。作为机器人产业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对相关产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初步制定了机器人发展的规划。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人产业链的第一步仍然是“补链”。一方面,加快新松产业园一期建设,构建大平台,以产业园为主体积极引进培育和孵化机器人产业企业,初步构建以新松为龙头,以千智、傲派、超宇等主机或系统集成企业为骨干,与引进来的企业组链构群,积极推进产业链建链和补链工作。在招商引资和本地企业培育两个方面都要下工夫,力争引进较高水平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并引导市内企业开展零部件配套研发。到2020年,实现全市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达到20家左右,建成在湖南省最有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

同时,随着机器人产业规模成型,我们接下来就要“补链”。加快新松产业园和机器人小镇建设,汇聚各类机器人创新资源,引进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全面构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两大研发、生产体系。到2023年,建成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达到50家以上,成为全省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最后,我们要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机器人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