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湘潭科技战线坚持党建领航,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引擎全速发动,为经济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撑。
政策引领 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科技创新是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旦停止创新,企业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湖南崇德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华谈到科技创新的魅力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湖南崇德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轴承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现拥有专利130项,承担的国家第三代核电主泵轴承填补国内空白,主要性能达到国家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部分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业。得益于技术创新,公司2019年实现产值总额1.87亿元,同比增长10%。
“湘潭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帮扶举措也越来越多了。”周少华说,他的创业激情,源自我市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鼓舞。
为激励科技创新,我市出台了《<湘潭市贯彻落实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千百扶培·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湘潭市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三年行动计划》《湘潭市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分配权、受益权改革的实施细则》《莲城人才行动计划》《湘潭市科技计划创新券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内容从战略定位到制度安排,从人才培养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红利不断向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倾斜,为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贴心服务 推动创新主体快速增长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2019年以来,湘潭市科学技术局通过开展研发“增投”、企业“登高”、成果“破茧”三大行动,实施“四10大”工程等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
研发“增投”行动。着力构建企业投入为主、财政支持为辅、后盾银行增投配套、路演融资补充相结合的研发投入协同配套机制,重点抓好100家骨干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全市研发投入大幅提升,研发活动全面活跃。
企业“登高”行动。建立科技型企业数据库和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梯队。以国家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主战场,落实财税激励政策,市、县两级对新认定的高企每家各给予10万元补助。
成果“破茧”行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运营好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全年转化成果200项以上。
同时,大力实施10大自主创新示范工程、推进10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抓好10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及建设运营好10大科技创新平台,将各种创新资源集聚到科技创新上来。2019年,市级安排科技项目近500项,整合投入3800万元,累计带动承接企业项目研发资金约10.5亿元,财政资金撬动比超过1∶7。
转化成果 打通科技金融“最后一公里”
一边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在实验室“沉睡”,一边是“饥饿”的企业找不到新技术。为畅通科技成果“入市难”问题,我市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着力推进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聚人才,推进创新人才体系建设。以《莲城人才行动计划》为主体,配套实施细则27个,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奖励等系列优惠政策,在科技人才子女入学、父母养老、购房补贴、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市委、市政府表彰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科技创新人才占到50%以上。市委、市政府表彰的20家“湘潭市高质量发展明星民营企业”,全部都是科技人才领军的企业。
——强平台,推进平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湘潭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信息平台、湘潭九华创新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湘潭火炬园创业服务有限公司等公共服务平台职能,为双创企业搭建平台。大力培育湖南力合长株潭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湘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等6家科技服务企业助推科创服务。
——促融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组建湘潭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湘潭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11支基金,现有基金规划20余亿元。2019年以来,火炬园协助园区企业实现融资达2500万元,有效解决了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资金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湘潭科教和产业链资源优势,按照“一月一路演、一月一发布、一月一对接”思路,2019年我市精心打造了9场“智造莲城”创新成果转化路演,吸引了北上广深300多家投资机构、60家次金融机构参加,达成意向投资23.14亿元,较好地实现了创新成果与资本市场、成长性企业与创业导师、内地企业与沿海理念、企业推介与外界宣传的有力对接。
同时,通过引进国内知名高校的科研院所和技术力量,带动全市300多家企业开展较高水平的科技攻关,组建了包括汽车及零部件、风电装备、先进矿山装备、机器人产业链在内的23个省、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创新联盟。2019年完成省级以上科研成果登记120项以上,90%以上成果得到转化应用,3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奖励,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