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他“狠心”离开新婚仅70天的妻子,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70年后,已89岁高龄的他,忆起峥嵘岁月,最深刻的却是“别人的故事”。
铠甲已卸,人至垂暮。时光镌刻进胡祥怡骨血的,不光有炮火连天的家国情怀,还有军旅生涯里的人生历练。“我没得好多金钱留给子女,能留给他们的只有这笔精神财富。”胡祥怡用一生实现了“保家卫国为人民”的誓言,他把自己的生活哲学写进了胡家家训中,叮嘱后辈永生不能忘。
先国后家
岳塘区五里堆街道学卫社区一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红砖宿舍楼,胡祥怡的家就在顶楼。
房间里一尘不染,各种零碎小物件有条理地摆放,厨房里调味罐都“站”成直线。耄耋之年的胡祥怡,虽腿脚不便,但腰板依旧挺直,坐姿仍是军人姿态。
胡祥怡说,这些习惯保持了70年,“改不掉了”。改不掉的还有他的常德乡音。
1931年,胡祥怡出生在常德汉寿。1950年,他19岁,娶了同乡姑娘杨玉芝为妻。就在那年,“土改”后家庭情况大有改观,幸福生活指日可待。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担任农会会长的哥哥在乡间宣传号召青年入伍,胡祥怡报了名。“我哥是农会会长,我应该带头响应。”面对母亲的强烈反对,性格温顺的胡祥怡第一次跟家人“唱反调”。不舍的还有新婚不过70天的妻子。“国家有需要,我们没得好反对的。”时隔70年,杨玉芝回想当年,不舍、无奈和担心的神情仍写在脸上。
当年年底穿上军装,入编47军军直侦察队,次年正月刚过就奔赴朝鲜战场一线。刚进入朝鲜边境,就是七天七夜急行军奔向前线,每天敌机在头顶盘旋,趴在雪地里连胳膊都不能动弹一下……
千里之外的家乡常德,和丈夫失去联系已经一年多,杨玉芝只能日复一日地辛勤操持家务。“回来的人越来越少,好多人说没回来的人基本都牺牲了。”彼时消息闭塞,杨玉芝唯有祈祷度日,对于她来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直到1953年,胡祥怡才回乡探亲,此时的他,已从朝鲜战场回国,成为一名空军航校学员。
“祖国需要我,我必须去。”原以为可以家人团圆、夫妻团聚,可胡祥怡在家住了一星期就回部队了,没有过多解释,只有这句话。1962年,杨玉芝才得以随军,分隔十余年的夫妻总算团聚。婚后第14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
胡英是胡祥怡的第二个孩子,也是三个孩子里唯一的女孩,自小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不过,在教育方面,胡英没有特权,“只有周末才能见到爸爸,我总问爸爸为什么不经常回家,他回答我‘有国才有家’。”
先人后己
胡祥怡珍藏了很多和战友的合影,翻看时嘴里总念叨一个名字——罗盛教,“可惜我和他合影的那张照片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了……”
在朝鲜作战时,胡祥怡在部队担任通信员,和湖南老乡、部队文书罗盛教走得最近。两人经常相互勉励,还曾计划打胜仗后一起回湖南老家探亲。然而,1952年1月2日,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
“罗盛教的伟大,就在于他的生死抉择是先人后己。”胡祥怡花了很长时间才平复失去亲密战友的悲痛。之后不久,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更让年轻的他明白先人后己的伟大。
那一天,排长带着胡祥怡等11人秘密前往前线侦察。在返程时,胡祥怡不小心触碰到敌方布下的铁丝网,挂在铁丝网上的铃铛“叮铃”作响,应声而来的是敌军的子弹。“卧倒!”排长眼疾手快,一把扑倒胡祥怡,将他护在自己身下,“我一抬头就看见子弹从排长的脑门上飞过。”幸好,全员毫发无伤地返回部队。
在朝鲜战场到底经历过多少惊险,胡祥怡很少向人提及,但每每说到这场令他终生难忘的战争,他总会提起罗盛教和排长。用他的话说,战争淬炼意志,战友教他付出。
1979年,已48岁的胡祥怡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主动报名承担了最危险的飞机侦察任务,“我们是老兵,有经验。”
先做人后做事
当兵30年,胡祥怡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杨玉芝又当爹又当妈养育三个孩子,她说,“我是党员,也是军嫂,再多的困难,总能克服。”
“我爸妈在教育问题上没有红脸白脸之分,都是正统教育,是非观念很强。”胡英说,三兄妹能有今天的幸福与成就,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特别是父亲教育他们“先做人后做事”。无论是饥荒年月,父母把自己的粮票省下给乡下亲戚,还是把父母早逝的堂哥当儿子照顾,在他工作时送上珍贵的怀表,这些小事都在三个孩子心里扎根,他们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善良、正直、宽容。
1981年,胡祥怡转业到湘潭纺织印染厂工作,胡家5口人总算真正团圆。胡祥怡在厂里担任党委副书记,把部队里严谨的工作作风带到了新岗位上。退休后,他也没闲着,经常清扫楼道、公摊电费有缺口他补上、谁家有个困难他帮忙……他乐呵呵地说,“这些小事,不值得写咯。”
如今,儿女们早已成家立业,大儿子是北京大学教授,小儿子在娄底从事财务管理,女儿胡英虽经历了下岗等挫折,但她从父母身上学会了不怕苦的品质,不仅摆脱了生活困境,还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了律师。
今年初,胡祥怡和老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出了1400元,“这场战‘疫’,是全中国人的战役,作为老兵我岂能袖手旁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