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雨湖区三大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020年10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湘潭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9/1/26

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农村,农村师资薄弱成了不少地方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拦路虎”。

  8年前,鹤岭镇、姜畲镇行政区域规划调整至雨湖区,使得该区成为典型的城乡二元地区:农村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0%,农村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的60%,农村学校教师占全区在职教师的48.5%。

 通过多年探索与创新,雨湖区找到了扫除“拦路虎”的良策:城乡互动,定向培养,政策保障。三大措施补齐农村师资短板,使该区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跑出了“加速度”。

 在去年湖南省第三轮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中,雨湖区教育工作实绩被认定为优秀等次,在全省同类地区排名第一,被评为湖南省第四批教育强区。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力度大、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省人民政府奖励该区2018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综合奖补资金500万元。

城乡互动: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根据雨湖区教育系统城乡教师轮岗统一部署,金庭学校数学老师李勇2017年9月开始到农村立新学校任教。

 农村孩子基础相对较差,家庭教育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与意识。为改变这一现状,李勇建立了家长群,加强与家长沟通,将数学题目、解题思路与技巧及时发到群里。一些家长积极跟进,取得了理想的家校合作互动效果。

 为了推进城乡一体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2014年开始,雨湖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1+1+1(强校+弱校+农村学校)教育生态圈”的思路,由1所城区强校为主导校,与1所近郊薄弱学校、2至3所农村学校结成合作共同体,共建立了8个小学教育生态圈、3个初中教育生态圈。

为此雨湖区建立了以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为主的教育生态圈动态管理机制,区政府每年拨付生态圈基本运行经费120万元,明确“跨校任教”课时补贴每节30元,“城乡换岗”教师交通补助费每人每学年8000-10000元。近三年,共发放津补贴300多万元。

 据雨湖区教育局提供的数字,2018年雨湖区城乡换岗31人,跨校任教35人,流动支教174人,三区支教8人,共计248人参与均衡配置工作,教师交流比例达到14%。

 通过网络联校、城乡换岗、跨校任教、流动支教、校际交流帮扶等形式,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使教师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雨湖区城乡学校师资差距不断缩小。近四年来,雨湖区农村教师获奖人次由8年前的161人次增加至2018年的462人次;农村学校科研课题实现零的突破,15个课题在市级立项,3个课题在省级立项。

定向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成农村师资队伍中的生力军

 陈晓燕是2015年分配到雨湖区鹤岭镇立新学校的公费定向师范毕业生,学语文专业的她兼学校的美术老师,自编美术教材教孩子们画画,以优秀的教学成果争取了国家级扶持项目——蒲公英行动,凭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农村学校美术课现状,拓展了农村孩子审美空间,并成功为农村孩子办起了画展。

老家位于雨湖区姜畲镇七里铺的王怡娱,2009年以定向师范生的身份考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雨湖区鹤岭镇中心校司马学校任教。她自学了本科专业,普通话一乙,英语过了六级,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2015年至2017年被外派到菲律宾任汉语教师。“外派经历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阅历,使我回国后面对乡村孩子时有了更好的教学心态与方法。”

 “公费定向师范生专业素养强,肯钻研,干劲足,很有老师范。且老家在当地,留得住。”在农村从教38年的鹤岭镇立新学校教导主任姜海云,对这几年来分配到农村任教的公费师范生赞不绝口。

 这几年来,雨湖区抓住国家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这一政策,每年都争取了20多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去湖南一师深造,2018年更是争取到了46个名额。“通过三至五年的培养,这批师范生将成为雨湖区农村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看着他们这几年来在农村教师岗位上出色的表现,真是爱煞巴人。”谈到定向师范生这支生力军,雨湖区教育局局长谭先玉眉飞色舞。

 谭先玉介绍,雨湖区将逐步增加公费定向师范生送培计划,到2020年,实现公费定向培养师范毕业生成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补充的主渠道这一目标。

 在此基础上,2018年下学期雨湖区鹤岭中心校率先开展了青年教师“四点课堂”,每周四下午四点组织近五年来分配到鹤岭镇的62名青年教师(大部分为公费师范生)开展培训,邀请教师培训师团队成员授课,通过专业阅读、主题研修、实践考核、网络研讨、名师互助等多种形式,力求经过1-2个周期的培训,让参训教师在师德师风上、教学技能上全部达标。以此为契机,鹤岭中心校《湖南省公费定向师范生适岗技能培养研究》成功立项为市级课题,并正式开题研究。

政策保障:住房环境、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向农村教师倾斜

 走进地处雨湖区鹤岭镇偏远农村长龙学校的教师公寓,变频式空调,独立式厨卫,整洁精致;走上阳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教师们戏称为“农家乐”宾馆。

雨湖区2015年下发了《湘潭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使用管理办法》,3年来共投资5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100多套,农村教师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近年来,通过农村“全面改薄”等多个项目的实施,雨湖区农村校舍、教师周转房、学校实验室器材配备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雨湖区还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农村教师引得进、留得住。

 在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内,雨湖区设立了农村学校教师远郊津贴,根据艰苦程度确定为每人每月80元和每人每月40元;足额发放乡镇教师津补贴,按照服务年限划分为每人每月200-500元,由财政全额预算,此项每年发放总额逾300万元。

 “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计划”重点支持乡村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到2020年,雨湖区将对全体乡村教师、校(园)长进行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免费培训。区本级每年设立50万元乡村教师培养专项经费。

 雨湖区出台专门文件,适当调整乡镇及以下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中级增加5个百分点,高级增加3个百分点,重点用于解决在乡村学校工作满20年和30年,目前分别还是初级、中级职称、符合评审条件与标准的乡村学校教师。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在优秀教师表彰奖励项目中,雨湖区增设“优秀乡村教师奖”,对在乡村任教特别优秀教师每年表彰一次。雨湖区教育系统“莲花奖”评选向任教10年以上的乡村优秀教师倾斜,2018年评选对象增加至10人,每人奖励10000元。

 通过城乡互动、定向培养、政策保障等措施的扎实推进,以城乡一体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为指引,雨湖区不只城区学校办得风生水起,农村学校也是办得精彩纷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格局。立云、富强、临丰等农村学校被评为市级“文明校园”;泉塘子中学等被评为市课改样板校,湘锰小学、江南学校、仙女中学等被评为市课改样板建设校,湘锰小学被认定为市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