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西南的乌石镇众兴村,这个乌石峰下沐浴着精准扶贫阳光的村落,处处焕发出秋日的生机与活力。
“以前用电困难,交通不便,农产品运不出,新技术进不来;现在用电问题解决了,路修好了,农产品销售更顺畅了……”日前,在金黄的稻浪里挥洒汗水的村民徐文榜,谈起众兴村之变满心欢喜。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后盾牵头单位,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对口帮扶众兴村,通过结对帮扶、驻村帮扶、产业帮扶,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今,众兴村早已旧貌换新颜,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377人已全部脱贫,成功摘掉省定贫困村的“帽子”,成为了脱贫致富的模范村,众兴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乡村更美,家园更宜居
走进众兴村,平整的水泥路从金色的田野穿过,犹如一条蛟龙承载着村民们的致富梦想。“有了这条路,货车可入村,拖拉机可入田,农产品可入市,太方便了。”众兴村贫困户周海清喜笑颜开。
众兴村是由安平村、铁山村和狮龙村合并而来,占地10.3平方公里,全村45个村民小组共1100户42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377人,是湘潭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村。犹记得2016年,邹頔被派驻到这里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及第一书记时,众兴村原有的3个村外围分别有水泥路贯通,但3个村的交界地带只有狭窄的机耕道相连,汽车无法通过,饲料拖不进村,生猪出不了村,影响村民们生活,制约着乡村的发展。
经过走访调查,邹頔决定:“要致富,先修路!”历时3年,经过多方努力,一条修在原铁山村中心区域长1.7公里、宽5米和一条修在原安平村长1.47公里、宽4.5米的村道终成通途,将村民们的梦想牵向远方。
这里不仅曾道路不畅,村民用电还困难,偏远一点的村民煮饭都成难题。市生态环境局发挥行业优势,帮村上安装了65盏太阳能路灯,并筹集资金建成了湘潭县首个光伏发电项目,增添了4台变压器,更换了全村12.7公里的老旧电线,不仅解了全村4200余人用电的燃眉之急,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2万余元。
在各帮扶单位的共同支持下,众兴村还修缮了56口山塘,完成了村部建设,建设了党建文化体育广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跳广场舞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增进邻里感情,我们都很喜欢。”广场舞队队长沈月娥介绍,只要天气晴好,每天晚上20多名村民雷打不动来跳广场舞,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还在县春晚获了奖。
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近年来,村里还成立了生态环保协会,分组定时开展卫生巡查和评比工作,让村民打扫卫生、美化人居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村里还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保洁员在各自责任区除杂清淤、收集转运垃圾,让美丽家园更宜居。
路通了,灯亮了,水畅了,今日之众兴村,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农田一派丰收场景,文化体育广场村民如织,一幅乡村美、百姓乐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三驾马车”齐发力,村民更富裕
开对“药方子”,找准“好路子”,才能挖断“穷根子”。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通过结对帮扶、驻村帮扶、产业帮扶“三驾马车”齐发力,开展“订单式”精准帮扶,因人制宜、因地制宜,量身订制“脱贫计划”,不断为贫苦户送去“雪中炭”“及时雨”,持续引进产业项目,村民的腰包日益鼓起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市生态环境局100名党员结对帮扶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定期深入贫困户家中,自带食材,亲自下厨,与贫困户同吃一锅饭,帮贫困户搞卫生,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急贫困户所需所盼,帮他们买药、买食品、买衣服,送高压锅、送风扇、送洗衣机,圆梦“微心愿”。他们乐当“红娘”,牵手爱心企业资助贫困户家大学生。这些拔“穷根”的故事温暖着贫困户,也赢得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
驻村帮扶干实事,情系百姓暖人心。31岁的邹頔被派驻到众兴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时,面对超乎想象的贫困,他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就业创业扶贫。“搭帮他引导我搭建鸡棚,联系立华牧业给我送鸡苗,我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贫困户周正根的鸡棚占地2000多平米,他已分3批将7万多只鸡送到公司回收,增收14万多元。今年村集体又入股15万元,他正在扩建鸡棚,进一步提升“造血”功能。所有付出都不会被辜负,邹頔被评为全市“最美扶贫人物”。
产业扶贫“拔穷根”,精准扶贫奔小康。近年来,众兴村与湘之坊生态农庄合作成立乌石情专业种养合作社,开创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的产业扶贫模式,给贫困户送鸡苗、鱼苗,收购贫困户农产品,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建设扶贫菜地给贫困户耕种,让游客在扶贫菜地里的消费都进入贫困户口袋。村集体还入股湘潭“田园瑶”农产品配送公司分红,公司定期全面回收贫困户农产品,让农产品走出村里,走上城里人的餐桌。
攀“穷亲”,拔“穷根”。今日之众兴村,从“输血”到“造血”,产业扶贫这部“重头戏”越唱越精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扶贫可持续,希望之灯更亮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越是艰险越需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勇气,越到最后关头,越要振奋斗志、咬紧牙关,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为了将“穷根”连兜拔起,脱贫不返贫,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帮扶众兴村不断拓宽扶贫路子,从政府兜底、危房改造到就业产业扶贫,从技能培训到教育脱贫,从消费脱贫到金融扶贫,一项项创新扶贫举措,持续点亮了贫困户的生活。
“家有读书郎,脱贫有希望。” 8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邓未知年老体弱,老伴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儿子离异多年在外打工,老人家挑起了照顾两个孙女的重任。大孙女去年考上湖南工业大学,上初三的小孙女成绩优异。市生态环境局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联系爱心企业家先后送去2000元、5000元助学金。据悉,市生态环境局牵线市云萃有限公司资助了5名应届大学生,补助3名残疾学生,对8人实施雨露计划,对贫困户家庭学生就学补助进行了全覆盖,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汉军表示,他们将继续加大帮扶力度,拓宽扶贫路子,提高贫困户“造血”能力,对已脱贫户,始终坚持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做大产业脱贫“文章”,打消贫困户顾虑,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贫困户返贫,走可持续性扶贫之路。
“帮扶送温暖,活水助脱贫。”贫困户邓曙光曾靠养猪、养鸡摘掉“穷帽”,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去年非洲猪瘟让他又背上了不少债务。帮扶工作队、村、镇没有忘记他,请科技特派员指导生猪养殖。目前,邓曙光家已存栏生猪20多头,下个月可出栏,预计每头纯利1000多元。今年,他还开挖了鱼塘养鱼,放养了100多只鸡,种有一亩多地的松茸菌,生活充满了希望。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日之众兴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后盾单位的帮扶下,可持续扶贫路子将越走越远,贫困户希望之火将烧得更旺,他们的生活必将更加富裕美好。
扶贫语录
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汉军:
众兴村我先后走访了17次,结对帮扶对象、产业扶贫基地都是我关注的重点,每一次走访,都有新的感悟和思考。看到自精准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众兴村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村容村貌有了喜人变化,村民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这带给了我难得的成就感。
让我欣慰的是,我的结对帮扶对象盛华兴,通过精准帮扶,生活状况有了改观。他小规模养起了猪,村上发了产蛋鸡,还种了十几亩水稻,村上还有分红,他的女儿盛天知毕业后在长沙工作,儿子盛来旺去年考上了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学费也不用发愁。
脱贫攻坚战确实是一场硬仗,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做实,一定能打个大胜仗。
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志刚:
近年来,我们以“创新党建抓手、夯实党建基础、打造党建品牌”为总要求,通过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访民情、听民声、解民难,帮助一批贫困群众创业致富、脱贫解困,使“干群一家亲,党群心连心”帮扶活动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暖心工程”、改善贫困群体生产生活状况的“民生工程”、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满意的“满意工程”。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建设“伟人故里、大美湘潭”打下坚实的基础。
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副调研员李建韶:
对这几年的扶贫工作,我感触很深。为了消除贫穷,从国家层面制度、政策出台到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到扶贫单位督促落实责任人工作,一年年加大政策力度,一年年细化方案,使我们每个人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任务更明确,方案更具体。
通过对贫困户接触了解,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方案,共同解决问题。这加深了干部对百姓群众的了解,国家工作人员在制定政策、方案时能更加接地气,更加适应工作;同时也加深了老百姓对国家工作人员的了解,体会到共产党的恩情和国家的强大。通过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团结,国家更加强大。
湘潭市生态环境局驻众兴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邹頔:
我驻扎众兴村已4个年头,在这里,我每天与村干部一起工作,与贫困户们同甘苦,吃在众兴村,借住在村支书家,城里、乡下两头跑,忙碌而充实;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如今已长成温暖的“小棉袄”,妻子从不理解到全力支持,我愧疚又欣慰。
经过4年的努力,我见证着这里一点一滴的变化,村里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到如今路通灯亮水畅,贫困户从收入单一到脱贫致富方式多样化,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到如今钱袋子慢慢鼓起来,这里日渐释放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4年来,我对这里充满了深深的眷恋,我与贫困户们已血脉相连。我想,只要他们安好,一切坚守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众兴村脱贫致富仍在路上,他们不脱贫,我就不回城,这是我与他们的约定。我想,只要下定决心,鼓足干劲,挥洒汗水,贫困群众的幸福就能从梦想照进现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