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住青山、看得见碧水、守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今年以来,湘潭市积极推动河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从有名到有实,各级河长、河长助手、民间河长全面发力,向河湖管理顽疾宣战,河长制工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形成了全民治水的大格局。
全民共治破“九龙治水”困局
河长就像大总管,把握方向、制定方针。河长助手,就像是河长的左膀右臂,具体落实怎么去抓,而民间河长就如同毛细血管一样,能延伸到湘潭市大小片区,乡镇街道,对每一个区域、每一个点都严格把控。
“要将全市的问题水域,大到江、河、湖,小到渠、塘都一网打尽,形成全民治水的格局。” 市河长办负责人介绍,今年,湘潭市创新打造“2+”治水体系,建立了“河长+河长助手+民间河长”管理体系,把河长制这张网覆盖得更宽更广更全更密,真正实现全民治水全履盖。
在总河长的高位推动和指示下,各级党政领导担任的“河长”总抓河长制,各成员单位的“河长助手”齐抓河长制,人民群众中的“民间河长”助抓河长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水链。
湘潭市“民间河长”项目启动于去年6月。今年,又规范了民间河长的招募及管理,所有民间河长挂牌上岗,实行一周一巡查、一月一总结、一季一表彰、一年一述职。目前,全市已有民间河长2000余名,其中个人民间河长575名,团体单位民间河长1500余名。同时,涌现了一批“90后大学生”民间河长、“婆媳”民间河长等优秀典型。
“通过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有效提高了河长、成员单位和社会民众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配合意识,形成全民共治、分工协作、共同发力的工作机制。”市河长办负责人介绍,这种全民共治的治水模式真正破解了“九龙治水”的困局。
“智慧治水”向河湖顽疾宣战
“现在,每天巡河都会在微信上打卡,不仅可以记录工作,发现问题,还会帮我们精确定位,拍摄证据就能直接上报,很方便。”岳麓区五里堆街道办事处主任郭望说。
今年,湘潭市在全省首创了微信巡查举报平台,采取“微信小程序”的方式进行巡查举报。河湖巡查举报平台实行集中受理、闭环运行、销账管理,举报信息以短信形式告知各河段河长及河长助手,定位及巡查将更加精准,操作也更加便捷,问题处置更加高效,各级河长必须在收到举报信息短信后5-10个工作日内解决问题,或拿出解决方案。
在推行“智慧治水”的同时,湘潭市还开发了“电子水系图”和河长制信息平台。
今年,湘潭市投入200余万元将“电子水系图”覆盖全市,所有江河湖塘都纳入系统,真正摸清河湖底数,为科学编制“一河一策”和样板河湖建设提供依据,实现河长制工作挂图作战,做到河湖问题早发现、早处置,真正实现智能巡河、智能治水,切实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时,还开发了河长制信息平台(含巡河APP),通过“指尖上的智慧治水”辅助,及时发现突出的水环境问题。截至目前,微信巡查平台用户达12000余人,上传巡查日志14000余篇,举报400多起,有效促进了全市河长制工作的开展。
“一河一策”打造样板河湖
今年,湘潭市进一步夯实河长制基础工作,查漏补缺、确保辖区内所有河流、水库、湖泊、山塘、渠道水系治理全覆盖。同时,加快推进“一河一策”编制进度,切实落实各级河长巡河制度化,积极推进“典型县”“样板河(湖)段”创建,打造河长制特色亮点,实现“一乡一亮点”。
“一套规”规范管理。为解决基层河长制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今年,市河长办出台了《关于下发落实基层乡镇(街道)河长制工作“十个一”要求的通知》、对基层乡镇提出了“一牌、一本、一簿、一表、一档、一策、一栏、一名录、一制度、一样板”十个一的工作要求。
“一河一策”加快编制。市、县两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流共43条,其中市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流13条,县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流30条,已全部完成初稿,其中14条已完成审查,3条已经过河长审定。
有序建设样板河湖。市、县两级均出台了样板河湖建设方案,全市65个乡镇56条河流4个湖泊2个水库4个山塘纳入建设范围。目前全市已完成41条样板河(湖)建设,其中湘潭县完成11条,湘乡市完成9条,韶山市4条,雨湖区10条,岳塘区4条,高新区、经开区、昭山示范区各完成1条。
同时,全力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全市查处河湖“四乱”问题共240多个,清退水府庙水库4.3万口网箱、369个拦库,湘江沿岸规模化养殖全部退出,竹埠港化工工业区全部完成搬迁,曾被称为“垃圾渠”的碧泉湖公园得到全面治理;省级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市222条河流、381座水库、493条渠道、6个湖泊、13万余口山塘都纳入了河长制管理。”市河长办负责人介绍,湘潭全民治水+“智慧治水”模式,既保护了河流的“主动脉”,也保护了“毛细血管”,使河长制工作落实到了每一个角落,见到了实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