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一个理念”,笃行“两山”战略,树立“三个导向”,厉行“四大治理”,突出“五个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即日起,湘潭日报和湘潭在线将推出系列报道,全面阐述如何落实生态环保“一二三四五”要求,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湘潭生态环保建设,推动湘潭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绿色发展。没有绿色打底,不能称之为高质量;没有青山绿水,也难有获得感幸福感。湘潭作为一座环境容量小、污染负荷高、环境污染历史欠账多的老工业城市,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奋力跨越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关口,走出了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发展新路。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重点区域转型
日前,湘潭市竹埠港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发布,让竹埠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这里将建成具有活力的滨江生态新城,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竹埠港区域曾经是老工业区,这里聚集着28家重化工企业,每年为湘潭带来可观的税收。竹埠港新区的打造正是湘潭痛定思痛、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区域加速转型的一个样板。
因为这位经济发展的“肱股之臣”给生态环境特别是给湘江带来沉重的负担,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竹埠港28家重化工企业在2014年9月全部关停到位。
先关停,后治理。近几年来,湘潭大力推进竹埠港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完成企业拆除,运输处置建筑垃圾、处置区域内历史遗留危险废渣,加速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湘潭电化集团生产厂区旧址锰污染土壤修复已完成并通过效果评估,正在进行覆绿、排水等项目整改。”岳塘区政府有关人士介绍,竹埠港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污染治理等方面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
湘潭市将进一步推进竹埠港新区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完善功能布局、合理盘活存量土地、挖掘工业历史遗存,以加快地区“退二进三”进程,将其建设成为长株潭流通产业智慧港、湘江畔生态环保山水城。
在竹埠港完美蜕变的同时,一江之隔的“百年锰都”锰矿地区也正脱胎换骨,激活“生态细胞”实现成功转型。2014年11月,锰矿关停28家涉锰企业。通过四期治理,已经完成了重金属电解锰废渣及尾砂治理、涉锰企业及含锰固废综合整治。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城郊生态休闲区,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业,形成“生态网络、核心引领、点轴推进、多元协同”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近年来,湘潭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好行业转型升级“加减法”,不断探索和建设具有湘潭特色的绿色产业之路。湘潭煜鑫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应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不断摸索转型升级之路。
刘应良早在1992年便在一家泥巴砖厂干活。2007年,他自己创办砖厂赚了些钱,2012年投入全部身家,接手了另外一家泥巴砖厂,做好砖厂路面硬化、修建围墙、防水土流失等提质改造后,改名为“湘潭县煜鑫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煜鑫砖厂”)。这是他慢慢萌发环保意识后首次尝试改善员工工作和周边村民生活环境,朝绿色生产靠拢。
然而,这离真正的绿色生产还很遥远。2017年,一场中央环保督察“风暴”再次将他“吹醒”。“砖厂要想生存,必须规范化运作,把环保做到最好。”刘应良再次筹集180余万元,请专业环保公司安装了脱硫除尘设施,进行了系列环保整改,做到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达标排放。
绿色生产无止境,环保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按照2019年蓝天保卫战工作方案要求,砖瓦等重点行业再次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全市15家砖瓦行业需在2022年前关停、淘汰或升级改造,煜鑫砖厂位列其中,需在今年底前淘汰到位。
是继续前行还是止步于此,65岁的刘应良决定选择前者。“我们正在与株洲一家砖厂洽谈,从广东一家高端公司引进2亿元资金和技术,入驻湘潭县杨河工业园。”刘应良期待着,引进全世界最先进的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和技术后,打造一个安全、无污染的花园式企业,生产国内高端品牌砖,让住户享受冬暖夏凉的舒适感。
煜鑫砖厂只是湘潭市企业、行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湘潭市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持续开展燃煤锅炉、工业窑炉、无机化学工业、合成树脂、水泥以及其他行业工业整治。
为了推动产业行业转型升级,湘潭市还开展了市县城区内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和退出,优化了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加快了清洁能源替代利用,推动交通结构调整,加快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推进油品提质提升,构建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体系。
严把环境准入关,源头杜绝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为推动环境保护从终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湘潭市严把环境准入关,坚决杜绝污染企业落地。
为了从源头杜绝环境污染,今年2月底,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分局将一个3000万元的投资项目拒之门外。当时,由于招商引资环境好,株洲一家环保治理产品生产企业被吸引过来,多次咨询高新分局有关环评审批事宜,希望在高新区新建一个项目。然而,当他们拿着厚厚的项目情况介绍书来到高新分局时,却吃了“闭门羹”。
这家企业主要生产绿色矿用助剂、废水、废渣治理助剂和土地修复助剂,然而有些助剂在生产过程会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刺激性废气。“你们这属于化工类项目,与我们高新区的产业定位不相符。”尽管这个项目入驻会将会为高新区带来一定的税收,但高新环保分局负责项目审批的工作人员当场回绝了这家企业,并建议其入驻湘潭市规范化管理的化工园区。
市生态环境局项目审批科负责人介绍,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不冲突,他们必须算好生态环境保护这本“大账”“长远账”。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湘潭拒批了与产业定位不符的化工项目、与选址不符工业项目、选择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采矿项目约30多个。
湘潭市还编制了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综合了国土、规划、林业、水利、农业、工业、能源等项目部门的规划及相关管控要求,统筹考虑全市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基本情况,提出区域差异化环境准入要求。“‘三线一单’编制完成后,湘潭地图上哪一区域适合开发,哪里需要保护,哪里禁止项目开发在数据库中一目了然。”这名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约束,真正从源头杜绝污染项目上马、污染企业经营、污染行为发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