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灵动的,其唤起人类记忆的形式更加直观。随着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湘潭市的非遗项目申报也全面推进。2006年,湘潭市的青山唢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11年,花鼓戏、韶山山歌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
2016年,湘潭市有巫家拳、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石鼓油纸(布)伞制作工艺、毛氏菜烹饪技艺、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湘乡石坝鼓、湘潭火龙舞、槟榔习俗等8个项目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湘潭市有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23个市级非遗项目和55项区县级非遗项目。
为进一步了解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开发的现状,找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文体广新局、市非遗中心组成调研队伍,到各县(市)区文化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专项调研,解决非遗传承过程中的实际难题。
推行“非遗进校园”,实现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侧重“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同的非遗项目,保护的思路并不同。有些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往往从社会效益层面入手进行保护。
火龙舞是流传于岳塘区荷塘街道一带的特色活动。一支火龙舞队伍,由龙头、龙身、龙尾9人组成。龙身的每一节,里面都点有油纸捻子。到了夜里,便有如一条火龙,当地人称为“明笼子”。每年元宵节与农历六月六等节日,当地都会表演火龙舞。火龙舞传承至今,已有150年。
然而,因为非遗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湘潭火龙舞的前景堪忧。“舞火龙的传统,在竹埠村已有百余年历史。而今,竹埠村已基本被拆迁,从原来能串400余户,到今年农历正月十五仅走了20来家,火龙‘舞台’已基本消失,但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因此让火龙舞的传承发展陷入尴尬的局面。”调研过程中,调研队伍发现,除了非遗保护机构不全、人才匮乏,非遗项目传承困难、后继乏人等问题,非遗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情景,也同样存在。
学校教育传承,被人们称为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极有影响力的方式。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近年来,湘潭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如湘潭火龙舞、纸影戏等15个非遗项目,纷纷走进各中小学,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去年12月8日湘钢二中的第二届社团文化艺术节上,火龙舞压轴呈现,令在场观众连连喝彩。11名学生因在火龙舞学习中表现优秀,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小传承人”。
湘潭市巫家拳馆馆长颜亮鸣表示,曾在古战场上立过赫赫战功的巫家拳,如今正在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等“六进”活动。火炬学校的学生,目前正在学习巫家拳操,预计下学期就能正式作为课间操进行练习。
今年,市非遗中心将在市内的大学、中小学开展15场“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与学校联合开办非遗传承班、创办课外社团等,积极渗透学校的文化教育,力争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让更多学生感知传统艺术的魅力。
建立非遗专家库,科学助力非遗保护
有物质载体的非遗项目,往往可以凭借产品走市场化之路。在湘潭,石鼓油纸伞、韶山毛家菜等这些有物化载体依托的非遗项目,通过市场化的探索,凭借产品流通,在当代寻求新生力量。
湘潭县石鼓镇一带的油纸伞,据称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石鼓镇上,就有好几家油纸伞厂。“石鼓镇制作伞骨的人很多,他们将做好的伞骨送到这儿后,我们对伞骨进行组装、封边、糊面、装订、上油等一系列工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油纸伞的传承人周汉宇说,油纸伞的销售情况很好,往往供不应求。
涵括118个国家级、200多项省级非遗项目展示的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将这种市场化态势进一步延伸与扩大。“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遗产,推广老祖宗的智慧。同时,与项目传承人合作研发产品,在博览园内进行销售与流通。”博览园负责人郭合平表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并行,是传承传统技艺的一条可行之路。
目前,湘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重申报”转向了“重保护”,并建立了10个门类齐全的非遗专家库。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邀请了市内高校的民俗学教授、民俗学者等担任专家,从非遗项目的前期申报、挖掘整理、项目评审,到非遗产品的研发、产业发展乃至中长期规划,进行系统规范的指导。“我们还依靠专家团队,在高校进行课题研究。如湘潭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巫家拳,目前便申报了一个国家级的课题。”
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一基础上,湘潭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在不破坏非遗核心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市场化开发,而非盲目进行产业化,以此保护好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自身造血功能,市非遗中心不断引领传承人拓宽眼界,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加大民间传承力度,充实非遗保护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