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2020年10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湘潭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8/11/13

浏览网页和微信,宣讲课堂搬上新媒体,新理论新思想从不同角度“理上网来”;走进乡村,村头的大喇叭用村民们熟悉的语言播放理论学习节目,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遍田间地头、传到千家万户……今年,全市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抓四讲五传播”活动,推动新思想在湘潭“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湘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进基层的做法被中宣部推介,湘潭市先后被评为全省微宣讲基地、全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思想潮流,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主动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责任使命,唱响新时代最强音,为加快建设“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汇聚强大正能量。

高举伟大旗帜 昂首挺进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树起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

旗帜指引方向。为了迅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着力推动新思想在湘潭“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四抓五讲五传播”机制迅速建立。党委书记第一讲、宣讲队员广泛讲、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互宣讲等“十讲”方式,让党的十九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思想家喻户晓。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市举办大型理论宣讲报告会100余场,组织微宣讲活动9000余次,举办“践行新理念,湘潭怎么办”专题研讨会1200余场,创新推出“社会主义有点潮”进社区活动,共开展500余场,受众达到30余万人。

湘潭市同时还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广泛传播十九大精神;通过座谈会、微党课、公益广告、“村村响”等形式,将党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城乡基层;积极创新理论宣传方法,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走心。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和指南。

唱响主流强音 凝魂聚力促发展

主题宣传唯有出新出彩、不同凡响,才能激发社会共鸣,凝聚社会力量,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这3个创意H5,既有深度又浅显易懂,既接地气又入脑入心,让严肃更接地气。”“3个创意H5能够火起来,也显示着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开放、包容和大气。” 今年年初,湘潭两会召开,湘潭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创作的《快加入!曹炯芳书记邀请你进入两会微信群聊》《湘潭市长来电,快接听!》《湘潭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晒朋友圈啦!快来刷一刷》3个创意H5,分别以微信群聊、接电话读报告等创新形式展示两会严肃内容,在干部群众“朋友圈”中热烈传播。中国青年网刊发评论文章《湘潭党媒创新让严肃更接地气》,盛赞湘潭党媒“接地气式的创新”。10月23日,“湘潭市两会系列H5”一举夺得中国城市网盟移动创新优秀奖。

湘潭市广播电视台问政栏目《整改在进行》是一档以“前期暗访调查 + 单位主要负责人直面问政 + 新闻追踪整改”为主要形态的电视访谈类节目。通过“官”“民”对话的方式,架起了干部和群众沟通的桥梁,增强了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也有利于进一步维护和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大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社会反响热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市主流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充分鼓舞全市人民士气、振奋全市人民精神,组织策划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砥砺奋进的五年”“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四责四诺强执行 五联五问解难题”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文明湘潭 幸福家园”“我们的传家宝”“这里是湘潭”等有品位、有风味的专题栏目,以及齐白石诗词万人朗读快闪活动等有创意、影响力的新媒体活动,“‘十年·成长’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大型微直播报道”“读你千遍|为家乡读诗”微视频策划报道等活动,形成强大的传播影响力。

11月1日,湘潭在线客户端正式开通上线,标志着湘潭市又新添一个重要的新闻宣传平台。着力建好阵地、管好阵地、用好阵地,湘潭市构建起政务新媒体、新闻新媒体和民间自媒体“三级联动”的新媒体传播格局。新媒体协会的成立,将加强新媒体行业的管理和引导,大力推进网信体制建设,开展网络生态治理,打击互联网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向上向善向美 湘潭大地拂新风

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近年来,湘潭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24字”内化为全市人民的精神追求,打造了“社区文明大舞台”“连心听诤言”等系列品牌活动, 动漫图书《图说新二十四孝》获省级优秀作品奖。先后产生了文花枝、杨怀保、许月华等6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和24位中国好人,形成了闪耀全国的道德模范“湘潭现象”。

2017年11月17日,湘潭市以优异成绩捧回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300万湘潭人民多年来的创文梦想终于成真。

这些年,湘潭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首位度和宜居度、承载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市民素质显著提升,广大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湘潭市文明城市建设依旧脚步不歇,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文明创建活动同频共振,推荐评选市级以上文明单位134家、文明家庭114个、文明村镇26个。而今,全市范围内礼让斑马线的文明之举蔚然成风,湘潭人的餐桌上“刮”起一股勤俭之风,移风易俗在乡村吹拂一股文明新风……

湘潭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去年,湘潭市获评全国第五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主题活动,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志愿者嘉许制度,目前,全市有46.26万名注册志愿者,各类志愿服务团队已有690余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在莲城蔚然成风。

厚实文化底蕴 浓墨重彩谱华章

近年来,湘潭市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从传统文化汲取养分,推动文艺繁荣兴盛,推进文化惠民利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谱写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篇章。

在创新创造中铸就文艺精品。电视剧《彭德怀元帅》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该剧和电视剧《东山学堂》、花鼓戏《齐白石》、广播剧《铁槟榔》等获得省 “五个一工程”奖,湘潭市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出版、刊发、入展、演出等)优秀作品上百件。

在共享发展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欢乐潇湘·大美湘潭”全市群众文艺汇演活动、“书香湘潭”全民阅读活动、莲城周末大戏台、乡村大舞台等文化活动成为广大群众喜爱与广泛参与的文化惠民品牌。

在改革开放中推动文化产业兴起。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继去年超额完成19项改革任务后,今年湘潭市又稳步推进“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革”等11项改革任务。成立市文资委,组建市文产公司。文联改革经验被中国文联重点推介。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02.5亿元,增速19.4%。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为199个,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1%。

同时,湘潭市一直积极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展示出湘潭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自信。湘潭纸影戏被视为南方影戏的重要代表。2016年,湘潭纸影戏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青山唢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拥有花鼓戏、韶山山歌、巫家拳、石鼓油纸(布)伞制作工艺等10个省级非遗项目,23个市级非遗项目和55项区县级非遗项目。

外展独特风采 开放包容扬美名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和包容。十八大以来,湘潭市立足湘潭特色、讲好湘潭故事、传播湘潭声音,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把身为毛主席家乡人的自豪感转化为促进湘潭发展的责任感,把湘潭红色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转化为促进湘潭跨越赶超的生产力,把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湘潭,让世界聆听湘潭的声音。

打造文化品牌,“请进来”展现莲城魅力。湘潭市深耕历史文化资源,自2004年以来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即将于11月26日开幕的第五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邀请了俄罗斯、希腊、西班牙、乌克兰等8个国家的艺术家和政府团体来潭,将让更多的海内外友人感受到中华书画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丰富活动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湘潭、了解湘潭、爱上湘潭。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中俄红色旅游交流活动”“亲情中华、魅力湖南、美丽湘潭”东欧交流演出活动、湖南(湘潭)先进矿山装备和工程机械展览会等重要活动为载体,通过大型新闻采访团来湘潭市开展的“两型崛起看湖南——亚洲主流媒体湖湘行”“重走毛泽东成长之路”等交流采访活动,加强湘潭市在境外媒体的宣传力度,促进对外文化交流,让更多人领略湘潭风采。

推动湘潭文化“走出去”,扩大对外交流“朋友圈”。3月20日,湘潭市举办的“从齐白石故乡吹来的风——中国湘潭书画家作品展”在毕加索的故乡西班牙马拉加市正式开展,17位湘潭当代书画家的29件作品以及30幅荣宝斋出品的木板水印齐白石书画作品在马拉加市乔治兰多博物馆惊艳亮相。这也是齐白石书画艺术和湘潭当代书画艺术首次在欧洲展出。

回顾过去,恰似“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万千感慨。展望未来,正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丽画卷。我们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我们响应着新时代的伟大号令,将不断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固本强基,为伟大的新时代讴歌,为建设“伟人故里、大美湘潭”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