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韶山,韶峰巍峨,天朗气清,毛泽东广场上,每天人流如织。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全国四面八方的人们到韶山来瞻仰、来寻根?因为韶山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家园。”2018年5月25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参加韶山村党委组织生活会并为基层党员讲党课时曾说。
伟人故里、红色圣地,湘潭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还是彭德怀、黄公略、陈赓、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乡,涌现了一大批著名将领、功勋之臣。红色基因在这块土地上根植深厚、代代相传。
今天,距离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70个春秋了,红色精神经过岁月磨砺和历史积淀,历久弥新,仍然是鼓舞和激励我们向着光明未来胜利进军的旗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时候宣示下一个70年,我们将高举革命的旗帜,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对湘潭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而言,重整行装再出发,就是大力弘扬伟大的红色精神,汲取红色圣地的精神动力、智慧之源,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在建设“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的新征途上,团结进取、接续奋斗,把我们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敢教日月换新天——
坚定信念,湘潭走过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70年
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革命精神的灵魂。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湘潭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尽千难万险,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最根本的精神支柱。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据统计,从1937年全面抗战到1945年抗战胜利,湘潭、湘乡两县共有10万7千多人参战,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6000多优秀儿女在前方阵亡。
1949年8月9日,湘潭和平解放,湘潭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和平年代,虽然没有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抉择,但经济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不见少。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故园”,湘潭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坚定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70年战天斗地让“故园”换了人间——
韶山村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韶山村亲自创建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昔日的韶山‘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新中国成立后,韶山人民赓续红色血脉,将党旗插在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主阵地。”党的十九大代表、韶山村原党总支书记毛雨时说。如今,韶山村地处韶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环境优美、村民富裕,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
“湘潭大学恢复办学之初,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室、没有电灯。晚上蚊子特别多,老师备课,两条腿就放在水桶里面。”今年95岁的湘潭大学退休教授沧南回忆,1976年,响应国家号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多名教师一起,支持湘潭大学建设。“我们头顶蓝天,脚踏黄土,边劳动建校,边教学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创业,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牢记毛主席嘱托,把湘潭大学办好。”以湘潭大学的建设为榜样,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一所所高校都是从荒山上成长起来的。如今,作为湖南第二科教中心,湘潭拥有12所高等院校,17万多在校大学生,16家国家级技术平台和重点实验室,17家国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名在潭工作的两院院士,11万各类科技人才。
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和沧南一样,最早在湘潭创业的拓荒者,他们的生活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即便环境如此艰苦,但当时的湘潭人民心中滚烫,信念坚定,他们战天斗地兴修的韶山灌区等一批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他们肩挑背扛修建的湘潭一大桥等基础设施至今造福于民,他们白手起家建设的湘钢、江麓、江南等一大批国有企业至今仍是湘潭工业的“脊梁”。也就是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湘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一个单纯的手工业和简单消费业为主的偏僻县城,一跃成为湖南的工业基地、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3个工业城市之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村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从内陆三线城市的封闭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开放包容……70年,湘潭人民怀揣梦想,走过光荣而艰巨的伟大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湘潭人民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始终在大风大浪关头巍然屹立,让伟人故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雄关漫道真如铁——
开拓创新,湘潭走过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的70年
历史证明,中国革命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生动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尽管形势发生了变化,任务要求也跟着发生了改变,但在湘潭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解放思想的精神没有变,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变。湘潭人民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思想认识,树立起敢闯敢试、敢于争先的开拓精神,闯出了一条适合湘潭发展的新路。
1978年6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湘乡县委《关于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的报告》,《人民日报》发出三篇社论,充分肯定湘乡县减轻农民负担的经验,揭开了全国上下为农民减负、农村承包到户的序幕。在湘乡市档案馆,看着刊载这些内容的旧报纸,年近八旬的报告执笔者谭庆云将记忆拉回到了40年前。
“当时,湘乡60万亩耕地养不活70万农民,一个农民劳力工作一天只有8分钱。”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湘乡县委起草了一万多字的《关于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的报告》送到北京。中共中央以37号文件正式批转湘乡县委的报告,并作了长达2500多字的批示。“我们当时形容中央这个文件为‘春雷喜雨’,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谭庆云说。40年间,莲城大地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中蓬勃发展、腾飞巨变,湘潭成为农业部(现更名为“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首批整市全域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希望的田野因改革而生机勃勃。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巡查。站在习近平总书记旁边作介绍的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是湘潭人。在他们脚下的港珠澳大桥其桥面关键部位使用的2.4万吨桥梁钢,以及在人工岛首期工程中使用的三台大型塔机,全部是“湘潭造”。
湘钢钢材撑起港珠澳大桥、江麓战车亮相国家大阅兵、华菱线缆登上神舟飞船,一批批湘潭产品陆续走向全国、走向太空、走向深海……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楼、中国航天航空等一个个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有湘潭人、“湘潭制造”和湘潭智慧的贡献,湘钢、湘电、江麓、华菱线缆等老牌国企,进行了一次次“湘潭力量”的集中展现。200多家企业乘着“一带一路”东风,走向了世界。
在湘潭这片土地上,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走变革之路、领时代之新,从来都不缺少改革的风骨和开放的精神。70年来,这块承载厚重红色文化的土地,还是全国多项改革的“试验田”——住房改革试点、股份制改革试点、国企改革试点、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科技改革示范城市、专利开发试点城市、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示范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矿山装备集群创新试点城市……
在一次次“先行先试”中,湘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湘潭市经济总量增长196倍,第三产业体量增长364倍,第三产业结构占比由过去的二一三升级为二三一,正向三二一推进。
遍地英雄下夕烟——
众志成城,湘潭走过从消灭贫困到全面小康的70年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列强入侵,哀鸿遍野……中国人民曾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保卫家园的长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始终牢记依靠群众、心系人民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都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
70年来,湘潭的人均寿命由低到高,达到了76.5岁;湘潭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9.11平方米上升到41.96平方米,10余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2018年湘潭的贫困发生率降至0.36%……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日前共同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湘潭在全国293个城市中排名71位,在湖南省入围城市中仅次于长沙,位居第二位,是宜居宜业的首选之地。湘潭的人均GDP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二,被网友评为“最幸福”的三线城市。
心系人民,更要依靠人民。湘潭人民万众一心的团结力量,是我们抵御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
2017年,湘潭遭遇了1998年以来形势最严峻、威胁最大、区域最广、危害最重的一次洪涝灾害,整个过程降雨之强、雨量之大、水位之高、时间之长历史罕见。面对严峻的抗洪抢险形势,20万湘潭人民直接投身抗洪队伍。在生死与共的考验面前,在风雨同舟的抗击之中,广大人民群众毫不畏惧、毫不退却,万众一心、携手奋战,确保了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彰显了莲城人民的坚强意志,诠释了毛主席家乡的英雄本色。
同样是2017年,11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伴着如潮的掌声,湘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作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受表彰代表,接过中央文明委授予的“全国文明城市”奖牌。这一幕,振奋着早早守候在屏幕前的湘潭人民,整座城市为之沸腾。这是300万湘潭人民为之奋斗了14年的光荣的梦想。
湘潭,是新中国缔造者的故里,血脉中流淌着红色的基因,一代又一代湘潭人民以只争朝夕的奋斗足迹不断诠释红色基因的实质,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新的内涵。今天,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七让七成”,正是这种红色传承在进入新时代的代表和体现。
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特质,湘潭人民苦干实干走过了辉煌的70年。永远不变的红色基因,就是湘潭人民永远不变的“初心”。不管时间怎么流逝,不管到了什么地方,这种深入每一个精神细胞的红色基因,都将激励湘潭儿女,继承和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光荣传统,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