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及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减收压力,我市财政收支面临严峻考验,7月29日,小编从市财政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采取预算足额安排、加强财源建设、坚持厉行节约和加强对接协调等有力举措,千方百计统筹财力,有效保障了“三保”资金需求。
“今年1至6月,市财政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经费保障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支付预算的下达进度,已拨养老保险、医疗卫生、稳就业等方面‘三保’资金147亿元,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三保’等方面的工作。”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王卫新介绍。
小编了解到,市财政在编制预算时对“三保”支出予以优先保障。为此,市财政压实县级保障主体责任,建立县级预算编制事前审核机制,对11个县(市、区)预算进行了全面审核,督促存在“三保”预算缺口的极个别县(市、区),通过调剂预算予以补足;出台了《促进企业达产提效进一步拓宽财源税源的八条措施》,通过财政贴息、缓缴税款、减免税费、稳岗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达产达效;进一步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监控、征收、评估和稽查,强化对投资项目的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市财政还特别建立了由市领导牵头的闲置资产处置工作、土地收入工作、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三个专项小组,规范财产行为稳固财源税源基础。
市财政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特别是对国家和省出台的工资、津补贴、奖金政策和落实到民生政策的优先保障到位。从“三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三保”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上级补助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三个方面,实时动态监控和掌握各县(市、区)库款余额情况。
今年7月份,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了“关于兜牢‘三保’底线十六条”措施,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幅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市财政坚持排序管理法,建立预算安排的正面和负面清单,将人员工资、机构运转、基本民生、中省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政府性债务付息等5类支出作为优先项;对非急需一般性基建、非危房装修、不具备实施条件、超承受能力以及分散建设的信息化项目等5类支出不予安排预算。市财政谨慎出台各类财政增资政策,从紧控制政府投资项目规模;强化预算刚性,坚决取消不必要的项目支出,原则上不开新的支出口子。
同时,市财政全力向上争取新增政府债券资金和上级转移支付,缓解政府筹资压力,增强市县财政财力保障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争取新增政府债券额度58.48亿元,其中专项债券额度52.59亿元,分别超出去年全年额度14.16亿元、28.73亿元。1至6月争取上级转移支付160.6亿元,其中市本级25.7亿元,增长15.9%,有效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王卫新告诉小编。
责任编辑/ 张红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