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新时期下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本次普查采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手),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完成本地普查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卫星定位、数据采集、证照拍摄及数据审核、上传。PDA应用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现出了其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PDA在三经普中的优势
(一)告别了纸质报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最大的特点,就是告别了以往每逢普查便是一车车装运回来、一捆捆携带出门的纸质报表,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具备网络功能的便携式PDA。相比前两次经济普查,本次普查操作更加便捷,而且绿色、低碳、环保,更为重要的是有效解决了基层普查员“跑断腿,写断手,大包小包往外走”的问题,减轻了普查员携带大量报表的负担,也避免了纸质普查资料运送过程中可能遗失的风险。
(二)精简了操作步骤。前两次经济普查,都要事先将纸质普查表上项目繁多的信息采集、填写、人工初审完,再待收回纸质普查表后将信息录入到电脑上,进行系统二次审核、改错,最后一次性上报数据。相比之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采用PDA,只需事先加载好包含本地基本单位信息的底册数据库、行政区划电子地图以及普查制度包。入户登记时对底册中有的单位,只要从中调取,完成定位拍照,并对其基本信息和经济指标进行核实、录入、修改、保存;对新发现的单位先增补,后按相同流程完善操作。本次普查,即录、即审、即改错,在数据上报环节采用了便捷的增量上报模式,不需要逐个普查区整体上报。总体来讲,此次经济普查数据采集上报流程更明晰,操作更简单,精简了很多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确保了数据质量。与前两次经济普查比,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引入了GPS卫星定位功能,要求普查员必须入户登记,防止“闭门造车”;通过增加需要普查对象签字确认和盖章的告知书,有效防止了普查机构和普查员弄虚作假;通过拍摄、识别、上传包括告知书在内的单位证照,确保单位真实有据、机表信息一致。相比之下,此次普查对数据质量的管控更加科学、规范、严谨。
二、利用PDA采集数据在使用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操作使用要求相对较高。当前基层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参差不齐的,一些年纪偏大的普查员,对PDA这种新的现代化技术设备不能快速上手,需要一定的时间熟悉程序。一些普查员因对PDA不够了解,在使用中一旦遇到问题,经常无从下手;加之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室外采集数据同样受天气因素影响(GPS定位不准、出行不便),有的普查员对采集不全或审核有误但未及时改正的信息采取强制保存,以至于少数有遗漏或有差错的数据最后也上传了服务器,影响普查数据质量。
(二)软件和制度更新频繁前后版本兼容性稍差。在普查过程中,数据采集软件、普查制度包更新频繁、更新事项多、操作较复杂。更新后新旧程序和制度包存在兼容性问题,或是普查员在更新操作中的失误,容易导致更新前采集的数据丢失。每次程序更新都有不少乡镇普查员担心操作失误而丢失数据,到县经普办找人维护更新,既浪费人力财力,又耽搁普查时间,影响普查进展。
(三)同步功能不够完善。普查中,所有PDA数据采集终端共用一套单位核查底册。一台PDA设备某一单位进行登记后,该单位显示为“已处理”,但是在其他PDA上仍然显示“未处理”,不能同步关联,对于单位较多又不容易细分的普查小区,开展数据录入时容易遗漏和重复上报,增加了后期在联网直报平台处理的工作量和难度。此外,对于多产业法人单位,法人与产业单位之间无法自动关联归属,需要手工添加法人所属的全部产业活动单位和产业单位归属法人单位的信息,既费时费力,又易出现产业归属法人错误和法人所属产业单位遗漏。
(四)照片上报繁琐。普查中,PDA采集的数据信息直接通过无线网络上传至服务器,而证照照片上报需要通过繁琐的导出操作从PDA转入电脑,再上传至FTP服务器。在程序导出图片过程中,因操作不当等原因图片导出不完整,图片出现遗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给后期上报照片、关联普查表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个别单位出现了采集过证照信息却没有导出,或者普查表关联不上的情况。
(五)PDA维护保管较难。由于普查时间间隔长,PDA又是电子产品,经常要对它进行充电、杀毒、更新。一旦出现系统问题,送检维修麻烦。同时因PDA中存放了大量数据和证照信息,存在数据安全风险。
三、建议
(一)强化运用,多“练兵”。本次普查中已经出现的诸多问题多是因为基层普查员操作不熟练,对新事物存在畏难心理。建议今后的各项调查,多使用PDA,让程序功能更符合统计机构的实际情况需求,让各级统计机构面对各种情况更有处理经验,让基层统计员和普查员操作更熟练。
(二)完善程序,避风险。本次普查中出现了各种存在风险的操作(例如:程序和制度更新时前后版本不兼容;各PDA中底册单位处理情况不同步;数据上报时照片单独导出上报等)。个人建议,今后能给予更多的测试时间和更大的测试范围,以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和把可能需要的特殊操作手段完善进程序中去(例如:增加便捷的存档/读档功能);并改善数据保存传输方式(如:证照图片在PDA中直接与普查表形成关联或直接嵌入表中),避免分段传输带来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健全机制,保安全。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数据录入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如果因PDA的管理或操作出现问题而导致前功尽弃,那就万分可惜了。建议今后能在PDA的管理使用方面制定一套符合基层实际情况的运行机制(例如:限定PDA使用内容和时长;固定PDA更新维护周期;落实PDA使用管理责任;强化普查中数据备份保存意识;制定PDA紧急情况正确处理方案等),让我们的劳动成果更安全。
相对于统计调查来说,PDA是一种全新的高技术含量的事物。它在第三次经济普查这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国家改革创新成果得到充分运用,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尝试。尽管在PDA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今后,针对这些不足之处,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优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国情国力调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