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市博物馆位于市城区五岭广场博物馆路,2009年8月建成开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该馆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近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300余件。
该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技术普及基地、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郴州时称郴县。自此,郴州有了明确的历史记载,至今2241年。
2200多年的岁月积淀,如何才能概览其间历史精华?郴州市博物馆是首选之地。该馆设有3个展厅:“从古道走来——郴州历史文物陈列”“古井藏珍——郴州出土简牍陈列”“压不跨的脊梁——2008年郴州抗击特大冰雪灾害展”。
“历史文物展厅展出了郴州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记录着当时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民俗风貌。”市博物馆副馆长胡仁亮说,郴州“国宝”抢人眼球,有距今7000多年的白陶器、商周青铜器、西晋简牍、明代古籍《湖广乡试录》等。
该馆创新展示方式,综合运用文物、图片、模型、雕塑、景观等形式,结合使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效果。图文并茂的布展、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活”起来。
该馆开馆11年来,每逢周末或寒暑假,来自全市各地的学生成为博物馆的常客。该馆已成为我市对广大学生进行郴州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该馆精心制作郴州市精品文物图片展板,不定期在湘南学院附小、市九完小、市十一完小等中小学展出,很受师生欢迎。
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节日,该馆经常邀请全国知名文博专家来馆讲学,许多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慕名前来听课,“小手牵大手”,让越来越多市民感知郴州本土历史,传承优秀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该馆在市城区多所小学招募文博小志愿者,并举办“流动的博物馆——文博趣味知识小课堂”。小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郴州本土历史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多个角度认识博物馆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到博物馆参观学习的兴趣及热爱国家、家乡之情。
每年上百名文博小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博物馆接受更多文博知识,为参观市民提供讲解、疏导服务,从小锻炼口才,提高综合素养。
【基地寻宝】
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很多市民都能猜到——西晋简牍。
2004年2月,省、市考古人员在郴州市苏仙桥下一口古井中,发现了上千枚西晋简牍。这是我国考古界在长沙以南地区首次出土成批的西晋时期简牍。简牍数量多,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说,目前,中国发现最多、保存最好、最成系统的晋简在郴州。湘西里耶秦简、长沙走马楼吴简、郴州晋简撑起了全国简牍考古的“铁三角”。
市博物馆第二陈列展厅的主题是: 古井藏珍——郴州出土简牍。该厅集中展示了90多枚郴州晋简。11年来,该展厅已接待各类游客200多万人次。
“除了静态展示外,还将逐步引进声光电子技术,创作VR、动漫、游戏,增加互动元素,让郴州晋简动起来、立起来、活起来。”市博物馆馆长郑延庆信心十足。
这是郴州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很好研究并广泛对外宣传。湘南学院有40多位博士教授,具备开展郴州晋简研究的学术实力。湘南学院副校长刘卫平教授正着手组建西晋简牍专门研究班底,力争打造成全国独有文化品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