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焱)昨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蓝绍敏专题调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强调制造业是苏州的立身之本,必须创造更好产业生态,在总量、技术含量、竞争力上持续巩固和拓展优势;抓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就是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为促进、互为支撑、互为提高、互为发展。
上午,蓝绍敏一行首先来到苏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面向汽车电子、医疗健康、新能源、工业互联等领域提供柔性、高效的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是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蓝绍敏详细了解企业研发生产的各类智能装备和平台,对企业积极通过开发智能设备“解放手、解放眼、解放脑”提升生产效率、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表示赞赏,勉励企业坚持以研发技术驱动市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要求有关部门多多搭台,帮助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企业更好地展示特色、拓展市场。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第一家IPO 上市公司,蓝绍敏认真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仔细察看优秀设计案例,勉励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更多精品项目,助力城市发展。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市发展改革委汇报了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情况,部分企业代表介绍了自身发展情况,围绕行业难点突破、政府服务优化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十三五”以来,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2019年实现增加值5231亿元。科技服务业规模稳步做大,2019年实现营收1243亿元,同比增长18.5%。苏州市入选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共有5家、数量全国第一。
蓝绍敏在讲话时指出,近年来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跑出了持续增长的加速度,创出了稳步提质的高水平,展现了融合发展的新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相比先进城市和地区,差距依然不小;相比庞大的经济体量,带动明显不足;相比转型升级的要求,结构还需优化。苏州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应用场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历史担当、职责使命,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举措。
围绕下一步发展,蓝绍敏强调,要研究在沪苏新地缘背景下怎样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两业”融合水平。一方面,要主动接轨长三角特别是上海这个龙头“借梯上楼”,接受功能带动“借势融入”,承接资源外溢“借船出海”。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要贴得更紧。坚定不移走好“两业”融合的路子,建好用好“产业大脑”,顺着“产业大脑”勾画的产业链节点不断向上攀升,加快发展高端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培育更多深度融合的企业。要打造基金业集聚发展的标杆,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的吸引力、资本募集的吸引力、投资效率的吸引力、创新探索的吸引力。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行业和领域,要超前谋划、抢占先机。
蓝绍敏指出,要研究在增量突破思维下怎样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重大项目带动。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质增量的支撑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总量、投资结构、发展增幅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挑战极限的目标。制造业要抓项目,生产性服务业也要抓项目;制造业要抓龙头,生产性服务业也要抓龙头,不断用足够多的优质增量带动存量、优化存量、改造存量。要注重发挥好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参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提高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
蓝绍敏强调,要研究在一般产业发展规律下怎样推动集群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集群化,我们要对标国内一流,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在集群规模、集群质量、集群功能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把集聚区打造成引领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蓝绍敏指出,要研究产业特殊性下怎样激发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动能。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具有高知识、高附加值等特殊性,决定了这是一个天然与创新紧密相连的产业。当前我们正在推动一系列着眼长远的科技创新布局,要进一步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苏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集聚更多优质创新要素,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等联合攻关共性技术、推进成果转化等,变市场依赖为生产依赖和研发依赖。
蓝绍敏强调,要研究产业针对性下怎样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爆发式增长的营商环境。近年来,苏州市出台了《关于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要在坚决兑现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及时打好政策“补丁”。要始终紧盯企业的迫切需求、重大需求、前瞻性需求,出台针对性强的政策,不求最全、务必有效,通过不断优化升级的系列举措,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最舒心的环境、提供最广阔的舞台。
市领导王翔、吴庆文、洪宗明、俞杏楠,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