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公布,苏州高新区位列其中。
高新区依托真山真水生态优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产业优势以及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优势,正构建起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新格局,形成以旅游刺激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发展、反哺民生事业的良性循环。
年游客量超过1500万人次
以生态底色绘就全域旅游蓝图
进入夏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新区各大旅游景区迎来旺季,从云雾环绕的大阳山到烟波浩渺的太湖,再到绿意盎然的树山村,处处能见到赏景游玩的人群。同时,“姑苏八点半狮山新动夜”“苏州乐园森夏狂欢季”“夜游大阳山”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也让市民游客感受到高新区丰富的旅游内涵和独特的生态人文之美。
建区伊始,高新区就把旅游作为一个先导产业,“以绿色生态为底板,织好科技人文‘双面绣’”成为区域旅游事业发展的一条主脉。从1992年建区时的从零开始,到每年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百亿元,高新区用实践走出了一条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旅游的独特路径。
“高新区拥有25公里太湖岸线、49座山体、72个保留村庄,自然环境不可多得。”高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曹琴介绍,“高新区一直坚持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目的地来打造。”
2007年,苏州首个生态旅游项目——白马涧龙池景区开门迎客,这个在废弃水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公园,不仅开启生态旅游的尝试,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旅游的传统概念。
树山村,曾是地处苏州城市西北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如今,这里的“三山四坞”、千亩梨树、天然茶园不仅为游客营造出天然山居的悠然氛围,也让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为保留原生态风貌,近几年,区镇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村容村貌大整治,336户农户的房前屋后、庭院立面焕然一新,村中的公共设施与景观节点也得到提升,整个树山村的绿化、保洁、安保服务已向景区标准看齐。”树山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告诉记者。
去年,树山村旅游收入近1.5亿元,接待游客115万人次,村民人均从旅游行业中获得收入3万元。同时,这里坚持“创新与融合”发展理念,将乡村旅游与艺术、民俗、体育、文创等跨界组合,构建苏式乡村微旅游目的地,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
在高新区,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由太湖围网养鱼拆除后整治而成的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及由宕口复绿而成的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成为该区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生态保护的生动样本。
目前,全区已有国家4A级景区4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1个。
在绿色生态背景下,以苏州乐园为代表的现代主题公园品牌,以树山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品牌,以白马涧为龙头的生态休闲品牌,以阳山为代表的温泉养生品牌正纷纷崛起,让生态旅游更添活力。
拥有一流乐团及音乐厅
以文化科技打造全域旅游“双面绣”
如果说绿色生态是高新区全域旅游的底色,人文与科技则是该区全域旅游的异彩。
太湖之滨的镇湖,有着2200多年的刺绣技艺传承史。在目前2万居民中,绣娘就达到了8000名,可谓“家家闺阁架绣绷、妇姑人人习巧针”,是著名的“中国刺绣艺术之乡”。
近年来,高新区整合非遗传承、文创研发,依托镇湖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禀赋,全面启动了苏绣小镇的建设工作,把产业、旅游、社区、人文融于一体,聚焦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苏绣小镇入选江苏省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同时获评文化部首批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试点。
如今,在绣品街,游客随意走进一家绣庄,就能够看到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在中国刺绣艺术馆内,有关苏绣的前世今生历历在目,让游客感叹不虚此行,刺绣艺术和旅游休闲的融合使苏绣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与之不远的苏州科技城,新落成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也成文化旅游网红打卡地。这座占地10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音乐厅,由主持设计过圣彼得堡马林斯基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大师丰田泰久设计建造,音乐厅依小龙山而建,落地玻璃与苏式花窗构成的立面赋予了音乐厅灵动、雅致的质感;宽大的舞台可满足音乐会、话剧、音乐剧、舞蹈、戏曲等演出要求,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声学装置,让观众能够享受到原汁原味的顶级视听效果。
让乐迷们流连忘返的,更有音乐的迷人魅力。成立近3年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立足于苏州本土文化,传承苏州文脉,繁荣苏州文艺,委约创作了10余部优秀民族管弦音乐作品,先后赴美国、日本、韩国等12国20城展开系列巡演,成为苏州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此外,有轨电车基地工业旅游区、太湖国际马拉松赛、全国俱乐部垂钓精英赛……一个个跨界融合项目,为高新区全域旅游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在老字号“李良济”,传统中医药文化正通过工业旅游这样的新形式得到传播。吴门中医文化展览馆中集中展示中药材、古药具、古医术、名贵药方等中医精粹。通过集门诊、养生、中草药趣味鉴别等于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游客可近距离接触了解中医文化,感受吴门传统医药文化的魅力。如今,该旅游基地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
此外,文化体验游、亲子趣味游、工业研学游、乡野风情游……各种不同的旅游方式,丰富着高新区的旅游产品库,让游客们由衷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在高新区游玩!”
“城市会客厅”带来新载体
理念创新引领全域旅游未来发展
因开发而生、因开发而变,高新区“两线三带四中心”的全域旅游格局正在露出尖尖角。
从运河文化风光带、到大阳山生态旅游风光带、到沿太湖文化休闲风光带,狮山横塘古驿站、千年钞关浒墅关、枫桥老街、树山生态村、白马涧龙池景区、大阳山森林公园、太湖湿地公园、苏绣小镇……一个个景点犹如项链上一颗颗镶嵌着的珍珠,璀璨夺目。
去年,高新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54.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文化和旅游消费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对全区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全域旅游时代,不断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样也是核心竞争力,它可以和优质的产品供给相互促进,形成倍增效应。根据《高新区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3年打造,该区正进一步加快配套设施“补短补软补缺”;通过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全面优化旅游环境;通过提高旅游标准化水平,打造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标准化旅游企业。
“全域旅游的思路早已贯穿于高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文化发展、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之中,”高新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要通过实现多业态、全要素、深层次、融合发展的格局,来建设彰显高新区历史人文和山水资源独特优势的旅游新城。”
今年,总投资12亿元、全长8.8公里的大运河风光带景观绿化工程已建成投用;总投资58.5亿元、规划面积3.39平方公里的运河小镇,总投资54亿元、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狮山广场项目——包含苏州博物馆西馆、苏州科工馆、艺术剧院等正加快推进。
此外,以“狮山新动夜”“夜游大阳山”为代表的夜经济品牌也开启了高新区“白+黑”的旅游模式。“夜show”视听乐享、“夜娱”文化体验、“夜游”主题观光、“夜食”特色餐饮、“夜购”时尚消费、“夜宿”品质休闲,正为市民与游客创造出更加多元化、差异化的夏季旅游体验,让高新区全域旅游内涵更加丰富。苏报驻高新区首席记者 周建越 苏报通讯员 樊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