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淮安市引发热烈反响

2020年10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淮安日报 2020/8/2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淮安市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始终坚持把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必由之路,找准对接重大战略主攻点,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机遇转化落实,努力获得更多溢出效应和发展红利。

推动形成集群产业格局

长三角区域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我们将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集群化为引领,推动产业链组团打拼,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格局。”市工信局局长杨维东介绍,推进产业集群化,主要体现在全力做大做强“三新一特”工业主导产业。围绕打造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积极争取国家大基金布局支持淮安集成电路产业,做优盐化凹土产业发展载体,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创建国家级淮安食品产业园;突出重要产业园项目攻坚和骨干企业培育,全面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工程,支持企业技改升级、扩大产能、并购重组,形成规模效应;聚焦创新、绿色、融合发展动能,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省级技术中心培育库,聚集各方要素,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继续抓好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聚力惠企服务,进一步发挥部门职能优势,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为淮安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作出贡献。”国家外汇管理局淮安市中心支局局长王庆松表示,该局将积极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水平,不断扩大货物贸易便利化试点受惠面,力促外贸发展提质增效。截至目前,该局已落实庆鼎、富誉电子科技及市中行、工行、农行进入全省试点名单,在市级层面已落实8户企业进入进口关单核验“白名单”试点,累计付汇17.85亿美元;8户企业进入“跨境人民币优质可信企业名单”试点,

累计办理业务金额101.19亿元人民币,试点企业在货物贸易收支方面享有极大便利;推进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试点,全市已参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试点企业27户,累计引入低成本外债17.38亿美元;推动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增量扩面,先后争取富誉电子科技和共创草坪成为试点企业,进一步改善企业资金运营管理能力,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税务部门将按照税收工作‘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的要求,积极主动服务市场主体,落实纾困惠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不断优化税务执法方式,持续改善税收营商环境,积极打造长三角区域税收‘服务共同体’‘征管共同体’‘信息共同体’,为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税务力量。”国家税务总局淮安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志云说。

市税务局将通过帮助市场主体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推动各项税费政策落细落实,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渡过难关,促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服务质效,借助税收大数据分析,精准高效开展业务辅导,组建专业团队定点联系,帮助纳税人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纳税人应享尽享税收优惠;积极拓宽服务功能,采用“地域+类型”的模式,依托“淮税通”征纳沟通平台建立地域化线上服务网格196个,覆盖全市纳税人和1000余户重点税源企业,逐步形成信息全互动、全程网上办、难题线上问、释疑即时答的线上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

积极助推融入区域发展

“市发改委将积极抢抓机遇,统筹谋划布局,加紧编制行动方案,下好战略落地的‘先手棋’。”市发改委主任蒋继贵介绍,市发改委将继续推动淮安市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宁淮特别合作区、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园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与长三角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淮安生态资源和区位空间两大优势,主动谋求长三角中心区辐射带动,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全力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努力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台资高地、长三角生态康养基地、特色旅游目的地、绿色农产品及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同时,以高标准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积极争取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有力度有温度的重大政策和基础性突破性的重大改革举措落户落地淮安,努力把战略规划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全面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美好序章。

“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为全面支持长三角及所服务区域经济的稳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淮安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表示,将坚持深耕本土市场,努力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持续加大信贷“支农支小支实”力度,用好用足支农惠农政策;广搭银政企合作交流平台,统筹抓好金融服务和金融供给,让利优质企业客户,不断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普惠性的金融支持,确保各项金融纾困措施直达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更大力度强化对淮安市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稳步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为企业解难题、出实招、办实事。积极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及时出台实施“稳企业助发展12条”“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意见措施,市场主体数量增幅明显。截至6月底,淮安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76万户,同比增长108.96%,位居全省第四。用足政策放大效应,积极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帮助企业融资纾困,共帮助企业融资3350万元;促成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为淮安化妆品行业整体授信2亿元;深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贯彻落实“免罚清单”,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非法定收费减免880.73万元。下一步,该局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监管审批服务效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强联动对接协调发展

今年年底前建成连淮扬镇铁路淮镇段,实现连淮扬镇铁路全线贯通,打通淮安至上海方向便捷高铁通道;京沪高速公路扩容,全线达到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一连串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让淮安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十四五”期间,淮安交通运输系统将进一步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补齐高铁建设短板,抢抓“轨道上的江苏”建设机遇,深度谋划铁路网络新格局,加快形成以淮安为中心的多向放射铁路网;着力打造航空货运、高铁客货、内河航运三大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充分利用“新基建”契机,推进交通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交通运输系统将勇担使命、系统谋划、抢抓机遇、久久为功,全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淮安因水得名、因水而兴,水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符号。伴随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实施,水利事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对此,水利部门将紧紧围绕全市“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战略目标,以安全为前提、生态为基底,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品质实施,进一步明确“精准补短、强化监管、提升质效、增添动能、走在前列”工作总要求,坚持做到“以河为贵、以水为媒”,加大在河网水系互联互通、饮用水源共保共享、河湖保护同标同管、工程运行联调联控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水新经验、新模式,努力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走前列。

促进民生公共服务共享

从2019年5月20日长三角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正式上线,到今年8月18日实现与安徽省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淮安市继续扩大长三角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范围,提高医疗保障工作区域互联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2020年3月,全市施行统一的管理服务制度,为群众就医提供方便。同时,有序推进长三角区域门诊特定项目“一单式”直接结算,备案人数、直接结算人数、医保基金支付持续增长,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全市符合条件的223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

“2020年上半年,淮安市异地就医结算近6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近2亿元,极大地缓解了参保群众跑腿、垫支的痛点问题。不断完善异地就医信息系统,越来越多的参保群众享受到了更优质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莉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协同治污是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淮安‘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目标定位的必要保障。”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杨凯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统领,深化联防联控、提标提质和制度供给,合力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为淮安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协同治污方面,完善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数据共享,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和空气质量保障能力。协同推进区域水环境治理,特别是围绕大运河、洪泽湖治理保护,建立大运河、洪泽湖共治联管协作机制,促进水生态环境提升,彰显淮安生态水城特色。基础能力方面,加快全市生态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与生态环保工作深度融合,为治污攻坚提供支撑。环保信用方面,注重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健全失信联合惩戒等机制,持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营造“失信者受制,守信者受益”的发展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