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原计划召开的2019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取消。据市统计局分析,2019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多项指标增幅居全省或苏北前列。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71.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平稳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386.20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617.18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1867.83亿元,增长6.8%。产业结构由上年10:42.1:47.9调整为10:41.8:4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人均GDP78542元,增长6.4%,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386美元。年末常住人口493.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50%。
粮食总产单产超历史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全市粮食总产489.25万吨,较上年增产7.00万吨,亩产480.7公斤,增产8.7公斤。粮食总产、单产均为历史最高。其中,夏粮总产182.83万吨、增产1.74万吨,亩产384.7公斤、增产6.8公斤;秋粮总产306.43万吨、增产5.26万吨,亩产564.9公斤、增产9.5公斤。
全市新增优质食味稻37万亩、高效设施园艺6.5万亩、稻虾综合种养50.4万亩,新培育规模休闲观光农业企业36户,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积极推进“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目录,与淮安大米一同获批首届江苏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工业经济总体平稳
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个和1.3个百分点。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70.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全市规模以上非电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比2016年削减72.50万吨,超额完成省定全年煤炭削减52万吨目标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0%。“三新一特”优势特色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0%,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2%。
服务业较快增长
新兴服务业发展良好
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00.8亿元。其中,航空运输、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研究和试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猛,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2.8%、44.2%、53.3%、22.5%,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46.4个、37.8个、46.9个和16.1个百分点。
全市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3.1%;铁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长6.3%;民用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增长41.7%,旅客运量增长54.8%,货邮吞吐量增长63.2%。
投资增长保持平稳
项目攻坚成效显著
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3%。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2.3%,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投资增速6个百分点。从投资方向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2%,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16%,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2%,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9个百分点,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连淮段建成通车,宁淮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圆了淮安人民的高铁梦。全长48公里的市区内环高架一次成环,标志着淮安进入了“双高”时代。民生补短板投资重点突出,住宿餐饮、公共设施管理、教育等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8.4%和14.3%,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投资。
扎实推进重特大项目攻坚年活动,新开工超亿元项目367个、新竣工243个,同比分别增加116个、42个。新开工超10亿元项目39个,其中竣工8个,比上年分别增加14个、3个,再创历史新高。
消费市场保持稳定
消费升级步伐加快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4.49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苏北第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82.86亿元、增长5.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1.63亿元、增长13%,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化妆品类增长9.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7.1%,书报杂志类增长9.9%,增速分别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个、19.4个、2.2个百分点。由于5G设备逐步投放市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智能手机销售额增长169.6%。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延续温和上涨态势。八大类商品价格“七涨一跌”,其中:食品烟酒类较上年上涨7.9%,影响CPI上涨2.24个百分点,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衣着、生活用品和服务类价格涨幅均超过2%,分别上涨2.5%和2.2%,共同影响CPI上涨0.33个百分点;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居住、医疗保健类价格分别上涨1.9%、1.5%、0.9%和0.7%,共同影响CPI上涨0.5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价格比上年下降3.1%,影响CPI下跌0.39个百分点。
对外出口同比增长
利用外资结构优化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24.2亿元,其中出口232.9亿元,同比增长4.9%。贸易方式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56.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0.1%、55.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3.2%、12.9%,同比分别提高7个、4.5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出口同比增长23.7%,占全市出口总额30.5%。
全市新设外资项目139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5个、1亿美元以上项目15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40%。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40个,实际使用台资1.6亿美元。
财政收支结构改善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7.31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位居全省第4、苏北第1,其中税收收入209.30亿元,增长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1.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9.13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民生类支出393.30亿元,同比增长11.0%,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4.3%,较上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
去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13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位居全省第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812.23亿元,增长12.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861.8亿元,增长16.6%;其中制造业贷款275.78亿元,比去年初增加13.75亿元,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市场就业保持稳定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92元,同比增长9.0%,排名全省第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1个、0.3个百分点,快于GDP增长2.4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7227元,增长7.7%;经营净收入6205元,增长8.3%;财产净收入2355元,增长14.8%;转移净收入4405元,增长12.1%。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2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9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5%。“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38万户,同比增长50.22%,其中新注册个体工商户9.26万户,同比增长70.24%。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