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凯 通讯员 徐俊
日前,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泰州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为未来三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
基础教育
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市教育局规划发展处处长毕庆堂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二孩”政策放开,“入园难”“入园贵”成了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方案》明确,今后3年我市将全力实施幼儿园布局和建设规划,到2022年,新建幼儿园130所,新增学位4.68万个左右,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达90%以上,全市招生服务区覆盖面达80%,省、市优质幼儿园占比达90%以上。制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办法和学前教育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普惠园建设。到2022年,公办和民办普惠性资源覆盖率不低于85%。
“针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现状,我市将围绕‘全域均衡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涵发展。”毕庆堂介绍,到2022年,全市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60所,新增学位2.5万个以上。同时,开展消除学校大规模大班额专项治理工作,对问题指标实行销号管理,到2022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100%。同时,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摇号录取。
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继续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管理模式和跨区域教育共同体改革,举办集团化办学现场观摩会,打造集团化办学样板校,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和城乡学校结对全覆盖,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加快缩小城乡间、校际间办学差距。”毕庆堂说。
“今后3年,我市还将着力推动省靖江中学、省兴化中学异地搬迁和省姜堰中学西校区建设;支持靖江市斜桥中学、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兴化市第一中学、兴化市周庄中学、姜堰区溱潼中学、泰州市实验中学和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争创四星级普通高中;开展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试点,打造一批特色高中,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满足老百姓对优质高中多样化的需求。”毕庆堂说,到2022年,新创省四星级普通高中4至5所、省高品质示范高中1至2所,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特色高中教育。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当前,我市职业教育总体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产教融合度不高,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市教育局职社处处长秦桂明说,《方案》明确,今后3年我市将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系统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改革。到2022年,建成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50个、产教融合集成平台10个。继续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争创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批省级骨干专业群,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淘汰一批与地方经济产业不相匹配、陈旧过时、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专业,对新增专业申报严格审核、论证、备案。继续扩大“3+3”“3+4”招生计划,与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层次也将进一步提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积极开展省、市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构建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发展新格局。
“尽管泰州教育发展迅速,但泰州作为高等教育后发和新兴地区,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积累不深等历史原因,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整体办学层次不高,在泰高校民办多公办少,仅有一所市属公办本科院校,两所公办高职专科院校,四所独立学院,办学结构不尽合理,办学层次低。而且泰州是全省唯一没有省属本科高校的地级市。另一方面办学条件有限,部分高校师资薄弱、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生源质量不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
下一步,我市将推动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早日落地,力争2022年前能够招生办学,让泰州真正拥有第一所省属本一层次高校。举全市之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来泰举办校区(分校)、研究生院或产业研究院。完善校地合作体制机制,在机构、政策、项目等方面加强引导,统筹协调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在各类科研、人才、产业发展政策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高校的角色和功能定位,给予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更多的政策空间。同时,建立健全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相关专业。
教师队伍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石。”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李剑伙说,《方案》明确,今后3年,将持续开展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完善师德档案制度,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将治理师德失范工作纳入专项督导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范畴。加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选树一批优秀典型。持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定期从全市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中遴选培养对象,组成学科研修工作坊,采取导师制,制订专门计划实施提高培养,助推他们成长为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名师。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今后,我市将继续实施乡村教师“领雁工程”“助力工程”,加大乡村校(园)长、乡村中心校音体美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继续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开展省特级(骨干)教师送教支教活动,大力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
针对我市教师结构性缺编、工资收入偏低、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的实际,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各市(区)加大事业编制挖潜力度, 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向教师队伍倾斜。全面提升教师待遇保障水平,修订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充分考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水平。对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适当增核绩效工资总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