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避免打扰“原住民”栖息 武汉这座国家湿地公园不设路灯

2020年1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武汉晚报 2020年5月29日

武汉晚报讯(记者孙笑天)位于东湖高新区的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环境清幽,是附近居民游玩锻炼的好去处。近日,有市民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留言称,公园里没有路灯,夜间漆黑一片,存在安全隐患。对此,公园管理处回应:灯光会干扰鸟类等动物栖息,不利于湿地生态保护。

5月26日18时许,记者来到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内,记者不时听到清脆的鸟叫声。绿道上,有人在跑步锻炼,有人带着孩子散步、嬉戏。记者注意到,公园内确实未设置路灯。

19时40分许,天黑了,行人逐渐变少,园内也安静下来。记者沿绿道步行,借着远处居民楼的灯光,依稀看得清道路。路边的芦苇荡里,虫鸣阵阵,有萤火虫在空中飞舞。

该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占地约311万平方米,相当于43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公园以湖泊湿地为主,有少量的沼泽湿地。与普通公园不同,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给动植物栖息留下适宜环境。目前,该公园内生长着300多种植物,生活着90余种鸟类,包括八哥、黑水鸡、灰喜鹊、大山雀等。

“建议市民尽量在天黑前游玩。”该负责人表示,夜间灯光照明会干扰鸟类等动物的栖息,公园建设之初,听取了林业专家的建议,没有设置路灯。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规定,野生动物栖息地及附近环境,原则上禁止使用人工照明,确有需要的,照度、色谱、照明方式等应首先满足野生动物保护要求。

自然科普作家刘从康说,大多数鸟类的作息和人类相似,白天活动,夜间休息。不仅仅是鸟类,很多植物、昆虫的生长繁殖也会受光线影响。

“动植物才是湿地的‘原住民’。城市的灯光已经够多了,关掉一些灯,给动植物留下一片漆黑的栖息地,公园的做法值得提倡。”刘从康说。 

全市湿地公园都有一片“黑天空”

夜幕下的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记者陈卓 摄

武汉晚报讯(记者孙笑天)武汉有6座国家湿地公园,除了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其他五座公园是如何设计园内灯光的?5月28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记者获悉,目前,武汉有东湖、安山、后官湖、杜公湖、金银湖、藏龙岛6座国家湿地公园。其中,安山国家湿地公园和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与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一样,在建设之初,园区内就没有设置路灯。

东西湖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前进行专家评审时,相关专家就建议,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避免干扰到动植物栖息,不应设置路灯。

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则采取夜间“半园开灯”,该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园地处居民密集区,承担着市民游园的公共需求。为安全起见,园区内设置有路灯,但在设计之初,灯光就按着湿地公园特点,采取了光线柔和有灯罩的照明灯,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动植物的干扰,在夜间10时30分之后,采取隔一盏开一盏的方式。

后官湖湿地公园运行管理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规划设计有110公里郊野绿道,为了更好的保护湿地生态平衡,只在管理服务区和合理利用区内10公里的路段设置了路灯。

东湖国家湿地公园部分区域与东湖绿道重合,重合部分在绿道建设时统一配置了路灯。公园管理处负责人介绍,灯光设置避开了湿地公园核心保育区,设计也是因地制宜,既顾及了人的活动安全,更考虑到保护动物植物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生态保护问题。

世界自然基金会淡水项目首席专家、武汉区域办主任雷刚介绍,绝大多数野生动物的作息与人类一样,白天活动,夜间休息,需要一个比较安静和自然的环境。湿地公园是中国保护湿地管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以,湿地公园内应少一些非自然的干扰因素,不必要的情况下,不建议安装照明设施。

“这一点,武汉做得非常好。”雷刚主任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