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800岁彩虹桥、500岁镇海桥、400岁乐成桥…… 盘点那些毁于洪水的古桥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武汉晚报 2020年7月17日

今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暴雨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在这场洪涝灾害中,多处文物古迹接连受灾,仅7月6日至8日3天内,乐成桥、镇海桥、彩虹桥3座珍贵古桥相继遇洪受损,让人扼腕、叹息。

江西婺源彩虹桥

■ 俗称 廊桥,被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

■ 年代 建于南宋(1127-1279年)

■ 级别 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位置 江西省婺源清华镇

婺源彩虹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其名取自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彩虹桥全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两旁设长凳。桥下有4墩5孔,温婉秀丽,矗立于河水中间。彩虹桥两岸,群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设计最为科学的古廊桥之一,被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

7月8日,洪水淹至彩虹桥面,受洪水巨大冲击,上游顺势由洪水冲下大树直接撞击桥面上的砖木结构,彩虹桥东端引桥至二号桥墩的桥面(两廊一亭)被冲毁。

安徽宣城市乐成桥

■ 俗称 南河桥,又称三溪大桥

■ 年代 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 级别 2004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位置 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三溪镇徽水、抱麟溪、玉溪三流汇聚处

乐成桥是旌德最大的古桥梁,在皖南地区仅次于歙县的太平桥,被誉为“皖南第二大古石桥”,距今已有470多年历史。

现存的乐成桥为11孔石拱桥,是清康熙年间由众人集资重建,全长156米,宽6.20米,桥面至河床高9米。桥孔净跨度尺度不一,中孔为11.50米。桥面两侧设有石质栏杆。

乐成桥的南端是曾经店铺林立的三溪老街,古桥、古渡口、古镇千百年来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

7月6日,乐成桥被洪水冲坏。从桥墩到桥面,再到大部分桥体,洪水吞噬下的乐成桥最终只余下4个桥孔依旧矗立。

安徽黄山市镇海桥

■ 俗称 嫁女桥,又称屯溪老大桥

■ 年代 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 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位置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横江交汇处

位于安徽省的镇海桥,距今已有484年历史,它的修建过程有一段传奇佳话,是一位明代富商戴时亮为嫁女独资建造,所以此桥又有“嫁女桥”之名。东西贯穿屯溪老街与黎阳古镇,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通道。

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屯溪镇海桥为六墩七孔石拱桥,长133米,两端引桥各15米、宽6米、高10米,拱洞跨度13米至15米不等,是安徽省现存的长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桥之一。

1934年5月,作家郁达夫游到屯溪,曾在新安江边夜泊。他“斜倚着枕头,合着船舶上的雨韵”留下脍炙人口的绝句:“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7月7日,镇海桥遭受滚滚洪水的侵袭,轰然坍塌。桥上的老构件被洪水裹挟着离去,只剩下几个桥墩。

湖南马头溪风雨桥

■ 年代 明末清初年间

■ 位置 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韭菜垭村

风雨桥因其廊亭可遮风挡雨而得名,是建在溪沟河流之上的一种桥。多为木质构造,远看似屋,靠近瞧却是桥,桥面的两侧安装有板凳和护栏。

风雨桥既可以供行人无阻碍顺利过河,又可以避风雨,歇歇脚。

根据2010年湖南交通文化遗产普查统计,湖南境内现存廊桥及风雨桥300余座,主要分布在湘西南地区的古驿道及湘中茶马古道上,马头溪风雨桥便是其中之一。

6月13日上午,在凶猛的洪水中,马头溪风雨桥轰然垮塌,随后被冲走,只剩下桥墩。

保护古桥,宜早不宜迟!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7日16时,南方11省份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一些文物单位受损严重,四川阿坝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维会师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蒙古伸臂桥、哈尔桥、阿斯久桥等,被洪水冲毁;湖北武当山五龙宫龙虎殿,湖南朱家大院、体仁堂、龙山里耶瞿家大院和吴杨支祠等古建筑,因洪水房屋倒塌严重。

800岁彩虹桥、500岁镇海桥、400岁乐成桥……这些古桥见证了当地的发展和兴衰,也承载着无数人的珍贵记忆。然而,短短时日,这些见证历史的古桥被洪水冲毁,赢了时光却败给洪水,令人无不落寞扼腕。

洪水凶猛,并不能说明古桥受损的必然性。凡事预则立,防护措施实一些,应对洪涝的措施周全一些,文物受损的概率就小一些。

每一件文物因历史悠久而越发闪耀着文化和文明的光芒,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中华历史的传承之道,也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多一些敬畏,多一些紧迫感,多一些行动力,让每一件文物都健健康康而富有生命力。

愿损毁的古桥早日修复,浓缩时光的历史底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

综合新华社、黄山日报、潇湘日报、央视新闻等报道

【纠错】编辑:admin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