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在江汉路步行街与江汉四路交叉口,热火朝天的改造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姚爹爹的身影:坐在街边石板上,手握拐杖,专注周边每个施工细节。“施工看着都麻烦,我巴不得马上就修好。”87岁的他,住在江汉路近20年,一天至少4次到这里当“监工”:亲眼看着改造一步步完成。
在他的身边,轰鸣阵阵,工人师傅们正在切割青石板,抢铺道路,电杆线路已然入地,广告店招布置开始收尾。此时,步行街全线近300名工人同时开工,项目进度数小时报告一次,汇总到江汉区建设局。
28日,江汉区建设局发展计划科负责人丁佳军回忆,4月9日,紧随着武汉“重启”,江汉路步行街开始打围改造。5个月来,在“晴天打伞”的疫情常态防控下,工作人员扛过洪水来袭的汛期,度过阴雨连绵的初秋,经过系列“障碍跑”,终于迎来江汉路试运营。
常备300套防护服 师傅化身“大白”入户整修
去年底,江汉路步行街建筑立面整治已完工80%,而今年改造重启后,原本剩余不多的整治项目却推进得异常艰难。
“难就难在入户。”丁佳军介绍,建筑立面整治主要是统一步行街的建筑风格,消除高空坠物的安全隐患。施工人员必须拆除临街建筑立面的防盗网、晾衣架、雨阳棚等附属设施,还得倚靠外墙搭建脚手架,“这些工作必须进入居民家中才能完成”。
4月初,尽管离汉通道已经开放,但社区的防控等级并未降低,居民对陌生人上门仍有抵触心理,就算施工人员已经做好防疫、消毒准备,许多居民仍然选择“闭门不见”。“别说敲开居民家门,连进入社区都十分困难。”
老甫社区的一处居民小区,5栋楼房临街,需要入户的民居达上百户,“我们要挨家挨户与居民协商,难度可想而知”。
时间紧迫,江汉区建设局“双管齐下”,一方面依托街道、社区劝说居民配合施工,另一方面紧急采购了300多套防护服,配发给上门入户的工人,最终打消了居民心中顾虑,立面整治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套上白色防护服,工人师傅一个个化身“大白”,顺利敲开居民家门。施工人员告诉记者,在防护服里伸手、迈腿都都不如平时灵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2个月,但工友们没有任何怨言,“只要居民放心,这点小事可以克服”。
保护步行街50多棵大树 新铺管线逢树“绕道”
江汉路步行街重新“面世”,50多棵大樟树一棵都没有“挪窝”,在原地等待着与居民、游客的见面,奉献如盖绿荫。
2006年,相关部门在江汉路步行街上绕开管线、破路见土,栽下大樟树。经过十多年悉心养护,这些树木不仅长势良好,还成为市民们纳凉遮阴的小天地。
“既要顺利施工,又要保护树木,兼顾两者并不容易。”江汉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王玉川介绍,本次改造,江汉路步行街将变身“智慧街区”,地下线缆继续新增,而本就不宽裕的地下空间,给管线铺设带来挑战。
开街20年至今,江汉路步行街经历多次地下管网改造,路面之下,电力、电信、自来水、雨污水等各类管线、箱涵纵横交错,十分复杂。“最佳的解决方式是避开原有管线群,但道路两侧树木根系的阻碍又引起新问题。”
施工人员测量发现,无论怎样规划线缆走向,仍有上十棵树木无法避开。最难的是江汉路地铁站C出口至台湾银行段,七八棵大树集中在约300米长的步行道上,而路面最窄部分只有不到15米。
“只能采取‘变直为曲’的方法,大部分线缆以直线铺设,在大树下方则做出弧度,尽量远离树根。”王玉川说,管线走曲线意味着开挖沟槽、浇筑基层、铺设线缆等一系列工序需要调整,“比正常施工多了近10%的工作量,但难不倒我们。”铺设管线之余,施工人员还专门扩大了树穴,进一步释放树根生长空间。
融合两种青石板 步行街地面还原古韵
武汉中心百货大楼门前,一堆堆切割好的青石板被整齐码放,旁边的工人正在清理路面杂物,准备铺设地砖。记者看到,每块青石板的厚度约8厘米,有的表面布满细小纹路,如斧凿一般,有的表面略显凹凸不平,更接近天然。
据了解,为了确定最合适的步行砖材质和设计方案,江汉区建设局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和专题研讨,几易其稿,于8月上旬才最终确定方案。
改造后的江汉路步行街,地砖整体色调呈青灰色,与周边建筑和景观更搭配,体现出百年老街的历史厚重感与浓浓民族风。路面铺装结合两种样式,以带有斧凿纹的青石板为道路中线,起到分隔行人动向的作用,也将成为贯穿步行街的“主线”;中线两边则铺设火烧水洗面青石板,相对平整的路面行走舒适,也方便推动婴儿车、轮椅和手推车。
施工人员介绍,地砖采用横向铺设,是为了让石板线条符合临街建筑的走势,视觉上更为顺畅,“为了呈现最佳效果,石材选择、搭配方式、铺设样式,都要仔细考量。”
链接
江汉路原名歆生路,是武汉市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自1860年代汉口开埠时的银行街,发展为1900年代初集聚民族资本的繁华商街,江汉路经历改革开放后数次改造提升,见证了武汉商业发展历史,体现了武汉商贸文化发展脉络。
2000年,江汉路步行街开街,曾享有“天下第一步行街”美誉。
2018年年底,江汉路步行街获批全国首批十一条试点步行街之一。商务部要求,首批试点步行街所在城市要力争用2至3年时间,打造“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品位步行街”。
文/记者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图/记者喻志勇
【纠错】编辑:admin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