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被江水漫过的天兴洲上,记者探访为离洲居民看家护院的巡防坚守者。
7月16日,武汉市洪山区天兴乡政府,值守人员在被江水漫过的天兴洲上为离洲村民看家护院。记者苗剑 摄
11日,洪峰将袭,武汉天兴洲于傍晚主动行洪,457位村民转移,交通阻,水电断,江水灌。26平方公里沙洲一夜寂寞冷。7月12日23时,长江洪峰果然来袭,长江干流汉口站洪峰水位28.77米。
“孤岛”浮水,激流环绕,留守的30名党员群众日夜不休,驻堤、巡查,成为村民的“眼睛”,看顾家园。
16日,记者乘船登洲,进入中心城区唯一封锁的区域,探访江心浮洲的勇者。
■ 巡“水上森林”,镰刀开路木舟“跳绳”
江似黄丝带,岛如碧玉簪,迎风猎猎作响的党旗,是江心孤岛的一抹亮色。
7月16日8点半,41岁的天兴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傅建军擎旗行船。此前,他已连续坚守4天,只回家暂休一夜便再度驰援。
傅建军眼前的江心绿岛,正“泡”在长江里,堤内江水静如湖泊。双目所及,电线杆只留下“笔尖”,曾经抬头仰望的“环堤路”蓝色路牌,现在要低头避开。
“天兴洲原本的村湾道路消失,新的水上森林就跟大型迷宫一样。”傅建军介绍,主动扒口行洪后,留守者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开辟一条全新的水路。
水上是生长茂盛的树林,一开船,树枝迎面扑来,扇脸,左右开弓;水下是打结的电杆线缆,螺旋桨容易缠住电线,小船动辄困在半途。第一条水道是大家用镰刀砍出来的。
船只是向村民临时借的,“成色”不齐。傅建军驾驶的是一艘老旧的木船,轻微渗水,船舷上爬满了水蟑螂,稍微挪动便能引起船身颠簸。
静水行舟,看似安全,实则危机四伏。行至复兴村群众服务中心附近,木船需要跨越一簇水中线缆。竹竿压线,船头轻松驶过,等船腹过线时,船体被线缆挂住,顿时“悬空”,进退两难。傅建军急忙与伙伴紧贴船舷,俯身压线。船尾的舵手也到船头添重加压,这才通过线缆,完成了一次水上“跳绳”。
这一日,这只小船将在洲内至少巡4趟,1趟约2个小时。
洪山区天兴乡人大主席郭爱华介绍,天兴洲巡洲队目前共有30名队员,分成4个小队,巡查外围堤防和内部村湾,防止市民误入天兴洲,发生危险。“我们24小时不间断巡逻,就是为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
■ 代村民看家兼职“主播”与“搬运”
“书记,我的房子泡水没?”
“进了点水。”
“那我的房子倒了没?”
“我看了,冇倒。”
“房子是正的还是歪的啊?你拍给我看。”
这样的对话,天兴村党总支书记曾垦每天都要重复十几次,除了水上巡查,他还有一份重要任务——当“主播”,“人安全了,最牵挂的还是洲上的家”。
每次巡洲,曾垦和队员都要划小木舟穿过茂密的树林,沿狭窄的河道拐进村湾,挨家挨户查看,并用手机拍摄一段段小视频,现场向村民“播报”水位、房屋的最新情况,“我就是大家的眼睛”。接连几日,曾垦还接到不少求助电话。
“书记,能不能把我家冰箱挪高点?”14日,78岁的邵婆婆打来电话,声音透着焦虑。“您别着急,我这就去看看。”曾垦和另3名队员赶到她的住所,水已漫到家门口。几人利索地拧下门栓螺丝,冲进屋,合力抱起冰箱,抬到大桌上,再将几个板凳一拼,垫高洗衣机,总共花了10多分钟,临走前还不忘将门锁还原。
巡洲队员曾勇还代养部分家畜。有的村民走得匆忙,没有预留足够食物,便打电话请他帮忙投食,“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大家的需求我们尽量满足”。
7公里外,街道口小学东方雅园分校的天兴洲村民安置点内,71岁的杜大珍刚练完一套老年保健操,热腾腾的饭菜便送到手中。“这里住得真是舒服,可惜洲上的好些家当怕是保不住了。”接到集中转移通知时,杜大珍走得急,电器家具都没往高处“挪窝”,“谁能想到今年水这大?好多人都大意了。”“大家不知道啥时候能回家,有人帮忙看顾着总是心安些。”
■ 吃饭全靠洲外运送
天兴洲腹地,三层楼的乡政府的底层已没入水中,这里是30名留守勇士的“根据地”。1998年,乡政府大楼泡在水中数月安然无恙,顺利通过大考;2020年,这里因坚固耐守,再度成为孤岛的最后固定生活点。
陶红杏,48岁,天兴乡政府的门卫,7月11日天兴洲主动行洪后,坚守至今。每天早上6点,他准点起床,一间间房仔细巡查。没多久,来自岸上的豆皮、饺子、炒面等“过早”便经一叶轻舟,送将上来。
坚守的生活,枯燥而艰苦。陶红杏说,最基础的用水用电、吃喝拉撒,成了留守勇士的最大难题。
吃饭全靠洲外运送。7月16日12点半,10份盒饭送至乡政府大楼,陶红杏扒拉了几口热饭,十分满足之余,又为晚饭发起愁来,“天黑以后,水路危险,只能吃自热米饭或方便面”。
用水只有桶装水。留守勇士们从洲外运来桶装水,它们既是每日补充水分所必需,也是夏日“洗澡”的良品。
为解决用电,天兴乡政府在行洪前,紧急购置3000瓦的小型汽油发电机,足够日常照明。随着暑气渐浓,大家还计划着,能否使用小型空调,熬过武汉的酷暑。
■ 组建二十多年巡洲队成为勇者的选择
与洪水相争数百年,天兴洲巡洲队的“年岁”不超过30岁。
79岁的曾祥鑫确定,1954年没有巡洲队。那年6月的一天中午,13岁的他和父亲正在青山防汛,突然接到乡里的撤离通知。
回家一看,江水已过膝盖,比上午出门时涨了1米多。一家人划着自家小船,逃往南岸的青山。鸡头山上,散落着天兴乡逃难村民的各式帐篷。曾祥鑫遥望天兴洲,只能看到几棵树的尖尖。
随后多年,一旦遇丰水季,村民不再各自奔逃。
而在郭爱华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天兴乡村民们更喜欢与洪水共处,“晚上起夜,踩了一脚水,都淡定得很。”收拾家当,搬到洲上地势更高处就行。
到上世纪90年代,“更重视村民的生命安全”,天兴乡汛期开始集中转移村民,“尤其有大洪水预警的时候,会提前撤离”。
1996年,一次集中避水,天兴洲巡洲队开始显露雏形。1998年洪水过堤,村民早早移居别处,二十多人的巡洲队成立,开始替村民守家园。
此后,天兴洲实行“退人不退耕”,大部分村民迁入移民小区,留在洲上的有400多名村民,多为“单退”(平时生产居住,大汛撤离)的老年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西瓜、蔬菜等农副产品,他们的子女大多迁到了中心城区的移民小区。
一旦行洪,留在洲上的居民暂时撤离,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水性好的,会主动报名,成立新的巡洲队。
16日,25岁的汪秋林身着橙色救身衣,第一次踏入水上洲,成为最新一代的勇者。
文/杨菁 龙京 陶可祎 李涛 夏淑娴 王帅 谢光斌
图/记者苗剑
现场统筹 蓝怡斌 赵代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