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坚实国力,武汉战疫全面胜利的坚强后盾

2020年11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武汉晚报 2020年9月21日

孙德欣。

胡明。受访者提供

黄陂武湖街青龙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孙德欣

全员上阵,3天完成9895人核酸检测

“3天要完成全民检测,我们深知任务重、责任大,但我们没有退缩。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党员、志愿者全部主动上阵。多亏了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孙德欣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断感慨,全民核酸检测既是一场安全保卫战,更是一场人力组织战。

从5月14日0时至6月1日24时,武汉市集中核酸检测9899828人。

这一奇迹的背后是坚实国力的体现。

提前谋划,

核酸检测现场秩序井然

5月11日,武汉市下发紧急通知,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民核酸筛查“十天大会战”。意识到任务的紧迫性,黄陂区武湖街青龙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孙德欣第一时间在微邻里和微信群发布相关通知和注意事项,让群众及时知晓。

青龙社区辖8个商业小区、3个自然湾和1个还建小区。“范围大、人口杂,全民核酸检测工作需提前谋划和科学组织。”孙德欣根据实际情况将社区分为新天地片区、发展路片区、彩云理想城片区、立山路片区、下畈片区五大片区。5月17日至19日,全民核酸检测工作在青龙社区各大片区迅速铺开。

“请大家保持1米以上距离,老人和需要上网课的孩子优先。”19日早上6时,2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社区工作人员张薇拿着小喇叭引导群众有序排队。现场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得益于工作人员提前踩点,检测点选择在空旷场所,同时布置好警戒标志。“这样既可以确保采样人员安全及减少被采样人员聚集风险,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防护用品消耗。”

孙德欣还将社区工作人员分为秩序组、登记组和沟通组,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核酸检测,保证工作快速进行,减少潜在危险。

不漏一人,

上门给行动不便者做核酸检测

“青龙社区有上百家企业,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人员流动增大风险也增加。”孙德欣第一时间和各企业负责人联系,需做核酸检测的员工按照就近原则在社区检测点进行核检,3天时间帮助辖区内企业完成核酸检测近200人。

为了方便上班族,社区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协商延长检测时间。“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8点,中午就在检测点吃盒饭。”张薇说,一张阴性的核酸检测证明能够成为群众万事无忧的通行证,工作再累也值得。

19日,3天集中核酸检测工作进入收尾阶段,为了保证核酸检测全面覆盖,孙德欣对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留守儿童进行再次摸排、电话核实。社区工作人员联合医护人员,组成流动小分队,逐一入户检测。

5月17日至19日,青龙社区共完成9895名群众的核酸检测,实现核酸检测常住人口全覆盖。孙德欣回忆,整个过程中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不负重托、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使命。“国家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坚强后盾,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工作做到最细致,让大家能够放心。”孙德欣说出这句话时,带着自豪。

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明

国力支撑,让我们在前线更加坚定

“不计成本、不放弃任何一名患者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力在支撑着。”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明曾被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在朋友圈中盛赞,将他与苏北人民医院ICU主任郑瑞强、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绪言并称为抗疫一线危重症救治战场的“三个火枪手”。

一周时间,三人联手制定的危重症患者ICU救治流程七易其稿,被第六版国家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方案所采纳,为重症危重症救治工作提供指南。

胡明告诉记者,医护人员在前线专心战疫,本是职责所在,拼尽全力的同时,他为给予一线人员信心的国家而自豪,“能极其纯粹地去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幸福”。

疫情防控前后,科室设备翻了倍

1月3日,胡明所在的科室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肺科医院是最早的危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ICU里收治的几乎是全市病情最重、最复杂的新冠患者。

胡明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前,肺科医院只有一台ECMO设备,而自1月3日到1月23日“封城”,5台ECMO设备被紧急调入,每台价格高达200万元。

最顶级的床旁血滤设备,从疫情前的3台增至9台。进入战时状态后,平均每10个病床可配有11台呼吸机,“多余的一台是候补,方便随时顶上去”,床旁血气分析仪以及其他各类重症救治设备的需求,都从起初的紧张状态得以快速解决。

胡明感慨,开科5年来积累的固定资产投入在疫情防控期间直接翻了一倍,“可以说按照原来的规模再建了个ICU”。

他说,最好的医疗设备和最强的医疗队伍赶来支援武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高理念的背后,是坚实的国力。

抢救不计成本,280万元救回一命

疫情防控早期,科室几乎所有的气管插管、纤支镜操作都由胡明和科室医生沈斌华完成。为了保护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选择将危险留给自己。胡明告诉记者:“我们能在前方心无旁骛地救人,是因为国家给了我们底气。”

胡明回忆,科室收治的第一位重症患者于1月3日入院,在得知治疗费用可能十分高昂,患者家属表示会找亲友借钱。而几天后,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全免的政策出台,医院将此前家属缴纳的费用全部退还,家属特意找到胡明,“感谢你们,感谢国家!”

胡明说,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不计成本地开展救治,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这也得以有效控制住危重症患者死亡率,也让一线医生备受鼓舞,“我们收获到的是成就感”。

他举例,一名七旬女性患者共花费280万元治疗费用,是该院治疗费用最高的患者。

针对使用ECMO设备的患者,人员配比达到6:1,即6名医护专门服务1名患者,“这也是不计代价的另一种体现”。

从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归来,胡明收获的是继续前行的动力。他说,荣誉是给予所有一线同事的肯定和认可,历经疫情,他对英雄人民与伟大国家有了更为深沉的情感,“守护人民健康,我们会继续坚守,筑起牢固的防线”。

记者陶常宁 王谦 刘晨玮 刘娜

通讯员钟三轩 宋莉 刘梦 王敏 张全录

统筹:蒋立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