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点正在为老人检查血压和量体温。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7月以来,受汛情影响,武汉一些洲滩民垸面临破垸行洪,以缓解防洪压力,将洪灾损失减小到最低。行洪前,垸内所有人员都提前疏散转移,妥善安置。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对避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市委市政府强调,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安置点要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除了备齐必要的生活、防疫物资,还要做好基本医疗服务、蚊蝇消杀、防暑降温等工作,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转移群众在安置点住得习惯吗?生活怎么样?7月19日,本报4路记者实地探访我市4个集中安置点看到,安置点已成为他们“临时的家”,安稳、有序生活。大家表示,“比在家里吃得都好”“工作人员都考虑到了”“生活条件很不错”“等洪水退去,我们还要恢复生产”。
老人们在街道口小学东方雅园分校内下棋。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7月19日,在洪山区街道口小学分校安置点,被安置人员正在排队打饭。记者喻志勇 摄
街道口小学分校安置点食堂的厨师正在给居民炒菜。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洪山区街道口小学分校安置点:
大到热水器、空调
小到蚊香、花露水都考虑到了
19日午后,天空零星飘着细雨,在街道口小学东方雅园分校安置点,78岁的曾祥鑫吃过午饭,拿起床头《西游记》小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他还和几个老朋友约好,等雨停了就在室外活动区域摆一桌象棋,痛痛快快杀几局。
安置点免费提供一日三餐,伙食荤素搭配、丰富可口,还经常发放酸奶、蛋糕等小零食,“比在家里吃得都好。”由于离家匆忙,曾祥鑫只带了几件换洗衣物,本来还有点担心,没想到工作人员把床单、被套、洗漱用品都准备好了,“大到热水器、空调,小到蚊香、花露水,工作人员都为我们考虑到了。”
据了解,因长江水位持续上涨,天兴洲于7月11日主动扒口行洪。按照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要求,7月7日完成岛上457人的转移工作。对于无法投靠亲友的居民,洪山区设置街道口小学东方雅园分校为集中安置点,目前校内已集中安置各类人员126人。
安置点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居民还能享受丰富的文体活动。每天下午,桂大珍会邀上三五好友,做一套老年保健操,吃过晚饭,再搬个小凳来到教学楼前的广场,通过电子大屏观看一场露天电影。
7月19日中午,黄陂区滠口二小安置点,村民暂住在由教室改造的宿舍里。
黄陂滠口二小安置点,改造的宿舍干净整洁,部分老人在午睡,部分人外出工作,保洁人员经常打扫卫生。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黄陂区滠口二小安置点:
配有医务人员、警务人员、清洁人员
24小时轮班值守
“我们每天四菜一汤,这里有空调、电扇、零食、牛奶,还能洗热水澡,比住在家里还方便。”19日下午,在黄陂区滠口二小群众安置点,刚睡午觉起来的80岁村民刘爹爹带着记者走了一圈。这里生活物资一应俱全,包保干部、村干部、医疗人员、保洁员各司其责,为安置点提供全方位服务。
据了解,黄陂区南湖村和双桥村位于滠水河与府澴河交界处,由于连续降雨导致水位持续上涨,为保证村民生命安全,7月12日,滠口街道将两个村的村民紧急转移,并将滠口二小和滠口三小设为群众安置点。目前,两所小学共安置122名村民,其余村民均投亲靠友。
记者看到,滠口二小教室改造成宿舍,每个教室放有10张行军床,每层楼都设有淋浴室、开水间等。在安置室门口,街道卫生室医生正在给村民量血压,“街道安排一名医生一名护士24小时在岗。”滠口二小校长赵锋说。
7月11日中午,正在堤上值守的赵锋接到紧急通知,要将学校改造成群众安置点,赵锋立即号召学校20多位教师组成志愿者团队,连夜将25个教室改造成宿舍,从电热水器、床铺被褥,到凉席、电蚊香,他们将生活必需品采购到位。“我们对每间教室都进行专业消杀,并配有各种消毒用品。每个安置点配有医务人员、警务人员、清洁人员等进行值守,学校还安排教师24小时轮班。”赵锋说。
7月19日,在蔡甸区消泗乡中学转移安置点,老师在给小朋友们上手工课。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蔡甸区消泗中学安置点:
转移儿童集中上课
热乎的午餐盒饭4样菜品荤素搭配
“刚上了手工课,用剪纸做小汽车,很好玩。”19日上午11时,蔡甸区消泗中学三楼教室里,10岁的段玉强刚刚结束上午的学习。11天前,为避免村湾旁的通顺河突然涨水,危及居民生命安全,69名三合村居民集中转移至消泗中学安置,其中包括12名14岁以下儿童。
记者在这个集中安置点看到,一楼、二楼,成年人三五成群,或打牌娱乐,或聊天打趣;三楼,7名儿童在活动室学习玩乐。
消泗中学负责人何定文介绍,该安置点一共腾出9间教室,铺设72张床位,用来安置转移群众,并配备有两名医护人员,24小时常驻提供医疗保障。同时,学校老师和两名大学生志愿者还为安置儿童提供教学陪护。
消泗中学语文老师廖红霞介绍,“每天上午、下午各安排两个小时课程,以音乐、美术和手工为主。”
43岁的村民何燕云一边打纸牌一边告诉记者,“在这里,每天吃饭都有人定时送来,洗漱也有专门的位置,冷热水都有,生活条件很不错。”7月8日晚,她和爱人一同转移到此后,一直住在这里。
中午11时45分左右,专业配送车准时送来分装好的午餐,每份有土豆烧鸡、黄瓜肉片、大白菜等4样菜,荤素搭配。随手拿起一份,很热乎,余温略感烫手。
江夏安置点内,小学三年级的袁颖在写暑假作业。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江夏区金口街长江村安置点:
不仅免费提供住宿和水电
还送来米油等生活物资
19日上午,在江夏区金口街长江村党群服务中心临时安置点,洪玉祖老人正看着孙女袁颖写作业。在她的房间对面,胡勇井正等着丈夫回家准备午饭。这是他们从沿江垸转移到长江村临时安置点的第10天,这里共安置了2户11人。
10日下午6时许,江夏区金口街两大单体民垸——沿江垸和凉亭垸完成平垸行洪。此前,凉亭垸已转移安置群众69户176人,沿江垸共转移安置18户53人。金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贤明告诉记者,两垸转移的群众主要是外来承包户和周边居民,大部分已回家或投亲靠友,目前仅2户11人安置在长江村。
在长江村党群服务中心,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两台黄色铲车停靠在院内,车库中,各种小型设备和生活用品放得满满当当。
胡勇井的丈夫曹学习告诉记者,这些东西都是在平垸行洪前转移出来的,“铲车、修草机等设备,我们一共转移出来10多台套,还有各种小型设备。”
“我们住在安置点的两家都是安徽寿县人,在沿江垸承包土地种植草坪,今年已经是第7个年头。”胡勇井说,7日,长江村书记陈定发到垸内动员租户转移,9日,他们便搬到长江村党群服务中心临时安置点,随后将生活物品和生产工具全部搬完。陈定发介绍,长江村党群服务中心所在地以前是一所小学,村里将以前的教师宿舍清理出来,安置转移群众。
临近中午,胡勇井在灶台前做菜,锅里的豆腐烧鱼飘出阵阵鲜香。
记者在她临时的家中看到,屋内有一室一厅,卧室中安装着从垸内带来的空调,客厅中摆放着从垸内带来的桌椅板凳、冰箱等物品。“村里不仅免费提供住宿和水电,还给我们送来了米油。”胡勇井指着墙角的两袋米说,周围也有菜市场和超市,生活方便。
曹学习说:“这里就是我们临时的家,等洪水退去我们还要恢复生产。”
陶可祎 刘娜 汪峥 张奔设 李涛 邓洲 曾燕 刘梦 王芳 孙克亮 陶韬
统稿:胡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