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心情不好就当自己抑郁了 你也是郁闷和抑郁症傻傻分不清吗?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武汉晚报 2020年9月28日

张小花(化名)的郁闷已经有半年了。单位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收入却今非昔比;丈夫每天忙得几乎不着家,回到家没说上两句话就是火星撞地球;最近刚刚进入初中的女儿功课下滑,也不太听话,开学第一天回来就说不想上学了。

烦心事一件接着一件,颈椎病也犯了,晚上失眠,白天无精打采,工作效率直线下降。整天愁眉苦脸,累得多讲一个字的力气都似乎没有。问她三句话,她才懒洋洋抬起头瞟了头儿一眼,把手上的材料递了过去,一句话不说。

张小花得了抑郁症!同事们私下说。她一惊,在网上找来抑郁症的评定量表一做,抑郁分数爆表,结论还真是抑郁症。她匆匆忙忙赶到单位附近的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求助。

霍云翔主任在详细的问诊过后,又让她做了甲状腺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最后排除了抑郁症。霍云翔判断:张小花的现状只是有过分的疲劳,叠加一系列紧迫的负性社会生活事件,使得情绪水平急剧下降,达到了抑郁症的“程度标准”。然而一旦解除了上述的压力情境以后,她的负面情绪会自然缓解。这种看上去近似抑郁症的现象,不需要医疗干预。抑郁症有比较严格的诊断流程和标准。

有抑郁症状不等于抑郁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抑郁症病区主任白汉平表示,高压职业患者多产生在20-50岁的中青年人群。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工作走神,执行功能受损,精神运动速度减慢,难以应对人际及职场关系,严重影响家庭和职业发展等,需要自身和家庭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关注。

但是,生活中的抑郁和抑郁症有很大区别。日常所说的抑郁大多是指抑郁情绪: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情况时,感到悲伤,孤独或沮丧,这是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丧失、挫败、困境的正常反应。

正常的抑郁情绪

1、基于一定的客观事物。

2、时限性,时间较短。

3、通过自我调适能恢复。

4、不造成明显负面影响。

抑郁状态

1、介于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之间的状态。

2、比抑郁情绪重而较抑郁症轻。

3、伴有躯体不适。

4、如不及时调整或干预极易加重。

抑郁症

1、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2、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3、伴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

4、需专业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预防抑郁发展为抑郁症N部曲

●工作和生活强度不可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不让自己心太累。

●改掉坏习惯:熬夜刷手机、打游戏;睡懒觉,不吃早饭;酗酒、暴饮暴食。

●从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开始,让自己产生满足感。

●沐浴阳光多做运动,早晨的阳光效果最佳,打球、跑步、散步,在阳光照耀下会渐渐找回放松的心情。

●哪怕是身处荒岛,也可以自言自语或向花草树木鸟兽倾诉、哭、说、笑,都是放松之道。

●不拒绝专业帮助。

4类人群需重点防治抑郁症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疾病;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作为本次防治重点的高压职业人群,卫健委提出:用人单位聘用专兼职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对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的干部和职工进行心理疏导及心理援助。国家卫健委明确抑郁症防治4类重点人群:

一、青少年抑郁症

表现: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入睡困难

原因:

1、同伴攀比压力

2、青春期

3、学业期望值过高

4、数字媒体成瘾等

二、孕产妇抑郁症(孕产期全程都可能出现)

表现:食欲不佳、失眠、嗜睡、动作缓慢、疲乏、自责、有自杀企图、伴有忧伤悲痛

原因:

1、生活环境与方式调整

2、重大的生理心理变化

3、身体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

三、老年人群抑郁症

表现:易怒、焦虑、身体症状、认知功能损害、“假性痴呆”

原因:

1、哀伤、分离、患病等负性事件

2、身体健康和功能下降,感觉衰退与认知功能减退等

3、心脑血管疾病等血管性疾病易共病抑郁互为影响

四、高压职业人群抑郁症(20-50岁是患病高峰)

表现:记忆力下降、工作走神、执行功能受损、精神运动速度减慢、难以应对人际及职场关系、严重影响家庭和职业发展。

原因:

1、生活节奏快

2、工作压力大

3、精神高度紧张

全球有3亿多人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是作,也不是矫情,它是一种很难自愈的情绪障碍。很多开朗微笑的人,内心也可能正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和煎熬,希望每个抑郁症患者都能及时得到帮助。

记者毛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