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汉全力应对入梅后最强降雨 累计抽排水量相当于1/4个东湖

2020年11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武汉晚报 2020年6月30日

6月29日9时许,江岸区春兰街,水务工作人员在查看移动泵车抽排情况。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6月28日8时至29日14时,全市普降大暴雨。截至29日14时,全部34处渍水点已消退33处。在这场入梅后的最强降雨中,武汉全力以赴、积极应对,将渍水对市民的出行影响降至最低。

中心城区34处不同程度渍水

1400余水务人员抢排值守

28日夜,大雨来袭。降雨高峰时段,硚口区丰顺路至园博大道涵洞、汉阳区自力二街鹦鹉小道、武昌区紫阳东路东安路口、洪山路东一路口等34处路段出现渍水。

29日晨,为确保城市安全,根据《武汉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规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启动城市排渍Ⅲ级应急响应(黄色)。

按照要求,市防指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根据职责分工,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渍水点抢排、交通疏导、抢险救援、渍灾应对、山洪滑坡防范等相关工作,重点保障交通主干道、隧道、地铁等设施安全运行。

为保障早高峰市民出行,全市1400余水务人员战斗冲进大雨,巡查值守、紧急抽排。上午9时,记者赶到公正路省图书馆门口的渍水点时,路面只余少量积水,车辆通行正常。

随后,记者来到友谊大道长江隧道入口处渍水点。现场积水已淹过脚踝,20多名排水队员正加紧抽排。黄色移动泵车一边的管子连着低洼处的积水,一边的管子伸入下水井。随着泵车运转,积水被快速抽排进下水井。10点30分,记者再次来到此渍水点,积水已退,路面清爽干净。排水队员称,由于抢排及时,长江隧道没有受到周边渍水影响,通行正常。

全市泵站开足马力

累计抽排出1/4个东湖的水量

全力应对强降雨,全市泵站陆续启动。作为亚洲最大城排泵站,后湖泵站承担着汉口城区近1/2汇水范围的雨水抽排任务,服务居民近200万人。在四期泵站控制室,工作人员正盯着电子监控屏幕,仔细查看各监控点是否出现异常,不时记下实时状况。泵房内,正在运行的机组传来阵阵轰鸣。站长唐夏林说,为应对这场降雨,泵机已开3台。

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新城区的大军山泵站。此时,电排站三班班长涂勇的对讲机正好传出“开机”指令。一声令下,机房内2号和10号两台泵机同步开启,从蚂蚁河过来的汇水源源不断排入长江。大军山泵站承担汉南区蚂蚁河水系22万亩农田及杜家台分蓄洪区部分区域的排涝任务,总排涝面积达到846平方公里。

截至下午2时,我市江南泵站、四新泵站、杨泗港泵站、罗家路泵站、后湖泵站、常青泵站等大型泵站,以及各区中小型、立交涵洞泵站全部投入运行,累计抽排量达3000余万方,相当于1/4个东湖的水量。

新城区方面,19处大中型排涝泵站运行11处42台,累积排水2000万立方米。

多部门联动

将渍水对市民出行影响降至最低

“我去蔡甸办事,从开发区一路开车到蔡甸大集,都没有看到渍水。”市民喻先生表示,早晚高峰,道路通行都比较顺畅;住在汉口台北路的廖女士工作地点在三阳路,上班途中未发现渍水。截至下午2时,全市34处不同程度渍水已消退33处。

事实上,这场雨下得并不小。数据显示:6月28日8时至29日19时,我市普降大暴雨。其中,汉口地区68.6毫米-142.4毫米,汉阳地区162毫米-163.1毫米,武昌地区113.6毫米-234.7毫米,累计最大降雨量234.7毫米(洪山区第二师范站),最大小时降雨量40.2毫米(洪山区第二师范站29日9时-10时)。其中29日5时-8时,武昌、经开、洪山短时降雨集中、强度大,最大降雨量达到84.7毫米(东湖湖心亭站)。

气象部门评估,这轮降水,是武汉入梅以来波及范围最广,实力最强,耐力最足的一场降雨。

此次降雨,全市各部位积极应对,水务、气象、交管、城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将渍水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降至最低。

早6时,1500余名警力到达指定点位,在渍水路段增设交通标牌,指挥车辆有序通行,远端引导车辆分流。

各区城管队员、环卫工人也在坚守各自岗位的同时,协助水务部门进行排渍工作。上午7时,蔡甸区城管执法三队收到居民反映,由于雨势太大,侏儒山街蟹湖大道有500多米路段积水无法及时排出。队长李新武迅速组织17名城管队员,赶往渍水点紧急疏通,保障路面排水顺畅,保证了居民顺利出行。与此同时,汉阳、洪山、武昌等区的环卫工人及时清理低洼路面积水和堵住井盖篦子的树叶,让雨水顺利排入城市管网。

记者黄师师 雷衎 王怡人 陶常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