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时隔4年武汉再次遭遇罕见持续性强降雨,排水吸水加强,昔日渍水点消失了

2020年11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武汉晚报 2020年7月7日

南湖雅园社区门口未出现渍水。

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挡水板。

2016年,南湖雅园社区渍水严重,居民需划船出行。

7月6日,汉阳区杨泗港快速通道匝道路口,渍水路段临时管制,进行排水。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7月6日,园博园北门金南二路路段,水务、市政、城管等多部门工作人员分头值守,开动移动泵车、潜水泵抽排排水管道里的雨水,并打开路面下水管井盖加速雨水下泻。上午,该路段路面无积水,车辆、行人可正常通行。 

6日下午,汉阳国博中心地下通道路面积水已完全消退,车辆通行正常。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时隔4年,武汉在同一时间,又一次经历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的强降雨。

不同的是,对比饱受渍水之苦的2016年,此轮降雨,主城发生的渍水点,明显减少,且退水速度大大提高。

上午8时,暴雨倾盆,市民唐女士开车上班并没有迟到。从洪山区团结大道到汉口沿江大道,虽然路上有些拥堵,但她并没有发现明显渍水。

较4年前排水能力翻番

市民感叹“雨虽然大,但排水效率更高”

2016年,武汉遭遇持续强降雨,中心城区共162处道路出现渍水,城市局部交通影响较重。经全力抢排,主次干道渍水在24小时内消退了90%,但南湖、汤逊湖周边地势较低,因湖泊水位满溢,顶托周边,出现较严重持续渍水,并持续近一个月。这场渍情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数据对比,5日至6日上午11时的这场降雨,共造成中心城区不同程度渍水30处。渍水相对集中的区域位于新城区的江夏、蔡甸。相当一批过去的老渍水点并未发生渍水。

上午8时,市民夏女士出门办事,洪山区洪山街南湖雅园社区周边无渍水;9时许,熊女士开车经过竹叶山立交涵洞,道路通畅;10时许,硚口区建国社区易渍水点未出现渍水现象,居民出入正常。

还有网友晒出不同时段同一点位的退水图,称“雨虽然大,但排水效率更高”。市防办相关负责人称,渍水状况的改善,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积极应对和近年来全市抽排能力的显著提升。

5日至6日上午9时,江南泵站持续开机抽排,最高机组运行量达到15台,为入梅以来最大开启量。泵站负责人表示,抽排高峰时段,该泵站的抽排速度为140立方米/秒。

今年,在东湖低排泵站施工前,汉阳地区东湖水系在汛期排涝能力严重不足,只有90立方米/秒,所覆盖的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及后官湖六大湖泊周边,容易产生内涝。一到雨季,住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汉阳区的市民常常为渍水所困。

4月底,东湖低排泵站的投入使用,汉阳东湖水系排涝能力翻倍。居住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沌口街、沌阳街、汉阳区四新地区、永丰街,蔡甸区大集镇的34万人口直接受益。

截至目前,全市外排泵站的数量已达55座,总抽排能力达1960余立方米/秒,相比2016年的980立方米/秒实现倍增。

综合评估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能力,基本能够抵御24小时降雨量150毫米的暴雨,即中心城区不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渍水。

打通城市排水骨干通道

昔日渍水点消失不见

今年入梅后,武汉遭遇7场强降雨,住在南湖花园温馨苑小区的吴先生对这几轮降雨中巡司河的表现竖起拇指。他说,以前这里可是老淹水的,现在只有小部分地方有一点点积水。

作为连接南湖、汤逊湖水系的重要通道,巡司河是南湖花园片的排渍通道。此前由于常年的淤堵,巡司河河水流速很慢,南湖那边渍水,这里根本排不出去。

针对这一问题,巡司河拓宽工程2016年启动。扩宽河道、全面清淤,原本仅20米至30米宽的河面,拓宽至50多米,河水流速较此前顺畅许多。

除了改造巡司河,打通2.58公里的南湖连通渠“堵点”也是缓解南湖片区渍水的关键之举。洪山区水务局于2016年启动南湖连通渠综合整治工程,对整个河段进行扩宽、清淤和岸坡整治,将河道断面从10余米拓宽至30多米,极大提高了渠道过流能力。同时,市水务局实施了江南泵站工程,新建15台排涝机组,为南湖排江开辟了第二条通道。“时隔4年,武汉再遇罕见持续强降雨,改造后的巡司河和南湖连通渠真正经受住了这场‘大考’。”洪山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雨季来临,曾经的渍水点消失不见。

因排水通道畅通受益的,还有住在琴断口小河附近的黄女士。琴断口小河,北起琴断口闸与汉水相接,南止永丰闸,全长3.67公里。作为武汉六湖连通工程“引江济湖”的源头,琴断口小河是“一橹摇遍汉阳”梦里水乡画卷中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然而多年来,因河道淤积,周边地区多发渍情。

经过综合整治,这条常年淤积堰塞的小河逐渐“活”了起来。在今年的多轮降雨中,河道充分发挥排涝功能,及时汇集周边地区雨水,为周边居民的正常出行提供保障。

在汉口地区,往年遇到强降雨,竹叶山立交涵洞由于地势低洼,加之涵洞上方铁轨低洼段积水倒灌,易造成涵洞渍水。此轮降雨中,百米长的涵洞无一处渍水。

记者从江岸区水务局了解到,除了在涵洞上方铁轨低洼段抢建了一个临时水泵外,黄孝河的综合整治也是该区域抗击渍水的必要项。因为此处以2500立方米/小时速度抽排的雨水会全部汇入黄孝河,如果河道拥堵,雨水同样排不出去。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主干排水通道项目的建设工作,伴随南湖连通渠、东湖港、巡司河、机场河等渠道拓宽工程的陆续完工,我市中心城区大部分排水骨干通道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这意味着“肠梗阻”打通后,雨水能在更短时间内进入泵站。

另外,清理各类“路障”,加强排水干管干渠疏捞维护,加大道路值守,强化应急抽排等都是迅速排涝的重要环节。这几轮降雨中,市防办第一时间调度部署,各区水务部门积极响应,共出动人员2000余人次,各类抽排设备、车辆400余台次坚守在城市街头,大流量“龙吸水”排水设施抽排及时。

海绵城市建设让雨水缓释蓄存

示范区域变身可吸水海绵

入梅后的数轮强降雨中,经过4年时间建设和改造的青山海绵示范区内,道路、公园、学校、居民社区及历史易渍水点等,均未发生明显渍水。

青山区海绵办通过对海绵示范区内的钢城二中、桥头小学、依江畔园、四十九中、钢都123社区、倒口湖公园、东湖港峰值流量及水位监测发现,排口峰值流量均较改造前有较大幅度减小,峰值流量出现时间较降雨峰值出现时间均有明显延迟。事实证明,海绵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降雨期间的管网及抽排压力,起到了较好的错峰、缓释、渗透、蓄存功效。

住在青山区钢都花园123街坊的居民杨大爷感受真切。6日,经过一整晚持续降雨,钢都花园123街坊没有出现明显渍水。杨大爷很开心,“以前小区大院里渍水问题严重,走路的时候经常蹚水。海绵化改造后,小区再很少见到渍水,出门买菜方便多了。”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经过海绵化改造,这个小区新建了一些雨水花园。降雨时,土壤能快速吸水,缓解雨水过大过猛时,社区管网排不及的问题。

2016年到2019年,针对易渍水点和区域,弄清雨水路径,全市共划定了258个汇水分区,完成青山和汉阳四新两大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38.5平方公里的面积实现“海绵化”。截至去年底,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123.59平方公里。

市海绵城市与综合管廊站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实际上是源头减排,将雨水就地存下来,慢点流走,并对初期雨水实施净化,减轻市政管网负担,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海绵的建设更多的是让‘小雨不湿鞋’,减缓内涝,让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对于城市的防涝排渍能起到10%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全市正强力推进罗家港、三角湖、后官湖、中法生态城等汇水区建设,结合黄孝河、机场河、南湖等河湖整治,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同步推进,确保2020年完成海绵城市建设56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的20%变成“能吸水的海绵”。

黄师师 韩玮 廖宇智 魏征 陶可祎 杜微波

相关报道>>

上班路上大雨倾盆,市民分享所见退水比往年快,路上不见渍水

7月6日5时起,武汉市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Ⅳ级提升至Ⅱ级,排涝应急响应级别由Ⅲ级提升至Ⅱ级。清晨,市民们从睡梦中醒来,响应级别的提升,大雨加上周一,市民们越发关注自己的上班路。

上午,记者采访市民、整理网民观点,不少网民表示:上班路上,看到了排涝、执勤人员的坚守;网络上,政府部门对雨情的预警及时、到位。

“今年退水比往年快一些,希望再接再厉。” 网民“沉默的鱼66”说。

市民分享自己的上班路:

这些路段积水消退快

市民朱先生家住江岸区健康街,在香港路上班。他说,前几年,有一次下大雨,健康街上的积水没过膝盖,一出小区就堵在路上。“雨下了一夜,真有点担心路面积水。”6日6点多,朱先生就起床出门,想着赶个早,让他意外的是,健康街上没有积水,不到20分钟他就赶到了单位。

市民唐女士家住洪山区团结大道,在汉口沿江大道上班。早上大雨倾盆而下,路上确实有些拥堵,但她开车上班并没有迟到。“七点半出门,从团结大道走公铁隧道再走沿江大道,一路渍水都不明显,8点25分到单位,和正常的周一早高峰差不多。”

不少网友也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上班路。    

微博网友“呆呆桃桃之夭夭”说:“上班的路上大雨倾盆啊,雨刮飞快还是看不清路,唯一庆幸的是上班路上的地下通道都没渍水。”网友“高压锅里的咸鱼酱”也表示:“应急响应在24小时内升到二级,早上上班天跟漏了一样,幸运的是我上班路上无淹水。”

市民赞预警及时迅速

“安全提示让人心暖”

连夜的暴雨,让江南片区一些地方出现了渍水点。“公交车和私家车出行还是受到了影响。”家住江夏区的市民刘先生说,一早上,他关注到网上有全面的渍水点信息,立即在家人和公司微信群里与其他人分享信息,让大家都尽量避开易渍水点出行。

市民刘先生家住南湖,他一直关注网上的官方发布信息。他注意到,今年,不仅网上官方发布预警信息更及时,在大街小巷的值守人员也更多。南湖地区几年前渍水情况不理想,但这几天持续暴雨,南湖几个涵洞要道都没有因为暴雨而梗阻,周边的水务、交管等值守人员也很尽职。 

记者注意到,近日,武汉各官方发布平台在微博上发布强降雨预警信息,在微博上,“武汉应对强降雨”“全市排渍情况通报”“高考保障”等微博话题持续滚动发布预警、预告、提示类信息。

网友“crystal女巫”说:“说实话,今年情况比往年好多了,至少今天上班从汉口后湖经二七往武昌青山方向去,沿途没有淹水的情况。”

网友“愚悦”说,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在雨情预警消息的留言中,将4条最新的渍水、退水信息置顶。“点赞,每条信息都是安全出行的贴心提示,让人心暖!”

网民“三份浓缩拿铁”说:“辛苦武汉的水务工作人员了,很早竹叶山涵洞那里就有工程车停在洞口,这次大雨,涵洞可以正常通行,这几天晚上回家,还能看到水务的工作人员在路边值守,真的是辛苦他们了,谢谢他们的坚守。”   

孙笑天 杨荣峰

见证多处渍水快速消退网友为默默付出的人们点赞

武汉晚报讯 6日下午3时,雨过天晴,网友们纷纷在微博、朋友圈晒出雨后的武汉。“渍水消退得快,说明了城市的进步,为水务、公安等等默默付出的人们点赞。”有网友说道。

“有一说一,今年小区没积水。依稀记得2016年几台抽水机连续几夜才把水抽干,今年安然无恙!”15时许,网友“晃晃616”发出这条微博。

网络上,不少见证渍水迅速消退的市民发出了类似感想。网友“梦枕星河”说:“小区对面就是高中,中午雨终于停了,在楼上看附近没有什么水渍,就连早上的一处水渍也被处理好了。一切都准备就绪,希望莘莘学子们能取得好成绩。”

家住黄陂区的网友“花嫵自赏”则表示,他所在的黄陂城区基本没有发生渍水。“南边区域下了400多毫米的大暴雨,导致有些路段积水内涝,我市还是很不错了,比2016年强多了。”

渍水消退,不少网友点赞水务部门。网友“宁爱电影”讲述自己的上班经历:“今天又是周一,暴雨倾盆多日,昨夜尤为势大,心里打鼓。谁知早上一路畅行,来到上周一新闻播报过的渍水路段,一辆醒目的黄色排涝车在那里不停工作。路面略有积水,助动车无障碍,小汽车和大公交更是没问题。”

“宁爱电影”说,这么大的雨,工人师傅日以继夜,防汛部门严防死守,排涝部门到处救援,都在尽力守卫城市。“希望明天雨不要下了或者下小一点,高考学子畅通无阻,取得佳绩!” 

上午7点30分,在洪山区法院附近上班的网友“CoCo”,穿了套鞋,带了雨具,坐地铁转公交上班。当她走到法院门口时,雨下得很大,路面还有积水。她说,所在单位没有同事全部正常到岗上班。下午2点,网友“CoCo”注意到,渍水逐步退去,3点左右,渍水全部退完。

渍水消退得快,有网友发表自己的见解。网友“江城知事”说:“2016年之后,应急处置能力大大提高,上周末暴雨去了趟光谷,很多路口看到水务工作人员值守,这或许就是一个城市的进步。客观公正地说,今年的雨量比往年偏大,防汛压力也特别大,有此成绩实属不易。”

孙笑天 方历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