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胜贫困誓不休——记宜都市红花套镇大溪村“第一书记”杨开科

2020年11月15日 10阅读 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网 2017/6/20

宜都市红花套镇大溪村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但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是省级贫困村。

2001年,44岁的红花套镇机关党员干部杨开科成为大溪村“第一书记”,一干就是16年。修路架桥、建房栽树、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养殖……杨开科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脱贫之路。

今年大溪村将脱贫出列,杨开科也将退休。“工作不能松劲,现在正是大溪脱贫的冲刺阶段。”6月19日,杨开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要还在岗位上,就要尽全力为大溪村的乡亲们多做点事。

峭壁边修通致富路

“出门是挑,进门是挑。离开扁担,生活无靠。”这是16年前大溪村民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村民去镇上,又是坐船,又是搭车,保守估计都要花上4个多小时。”村党总支书记陈长红说,那个时候,村民们出去难,游客也难进来。

2001年,杨开科到大溪村驻点,看到大溪村交通不便的现状,杨开科决心解决这一难题。

2002年6月,杨开科首次提出了修建盘山公路的想法,但村干部都持怀疑态度。“不仅是因为地形复杂,更现实的问题是修路所需的资金对于大溪这个省级贫困村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

现实的困境无法阻止杨开科修路的决心,他身先士卒,四处奔波,首先找到了宜都市老促会争取到8万元资金,然后又和其他镇村干部奔波1年多,终于筹集37万元。然而到2003年下半年资金出现了问题,此时沪蓉西高速公路选址大溪村,杨开科又开始了他的“化缘”之路。经过多方协调和积极争取,沪蓉西高速项目部共筹措202万元帮助大溪村修路。

大溪修路工程款有了着落,杨开科带领全村300多劳力奋勇上阵,投入义务工8000多个,炸开土石近7万立方米,在悬崖峭壁上修通了村内15公里的水泥路。从此,大溪村村民告别了出门坐渡船的历史。

致富路边建起新家园

在大溪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竹居”里,29栋灰瓦白墙的房子建成两排,房前屋后留有菜地和绿地,安置点旁就是村级公路。“竹居”去年11月18日落成,当天一次性整体搬迁了29户贫困户。

“在易地搬迁政策出台前,我们村就已经开始探索,用农村公租房的形式让偏远贫困农户住进新家。”陈长红说,在杨开科的带领下,大溪村大力推进搬迁式扶贫,采取干部捐一点、政府拿一点、政策补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农户出一点“五个一点”方式,先后募集到320万元资金,同时为每个改建户确定一名帮扶干部、一个帮扶企业。到2015年底,大溪村新建居民楼7栋、2482平方米,安置偏远及贫困农户34户、110人,统一配套了水、电、路、绿化、通讯等基础设施。

“如果没有杨书记,我的新房修得没这么快,也没这么便宜。”大溪村村民黄军说,去年新建的两层小楼虽然几乎花掉了所有积蓄,但是一家人终于搬出了住了几十年的土坯屋,大家特别开心。

据悉,大溪村计划到2020年,将村内剩余52个偏远农户分批搬迁。

新家园配套新产业

集中搬迁的村民年龄越来越大,生产资料离居住地越来越远。如何减轻劳作,怎样增加收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杨开科心头。

大溪村土地多属砂砾土,极适宜泡桐树生长。2010年,杨开科带领村委会反复到外地考察土壤环境、种植技术、销售办法等,最终选定风险小、见效快的林业项目帮助村民创收增收。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杨开科10多次跑宜都市扶贫办,争取到10万元资金,按照每亩35棵、每株5元、每亩175元标准,免费为村民提供泡桐树苗。

村民周培林2012年拿出10亩荒山栽下400棵泡桐树。按现行速生林市场价估算,预计2017年后、每年可获纯利6万元。全村泡桐规模种植已达到2000多亩,到2018年完全成林后,每年为村民增加1200多万元收入。

如今,泡桐成林,大溪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2015年,杨开科提出的“深挖大溪生态资源”建议被镇党委采纳。当年大溪村便开始规划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分步将大溪流域打造成集休闲、游览、徒步于一体的生态彩色走廊。如今大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项目完全运营受益后,预计年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记者 曹阳 通讯员 陈世琴 秦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