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棚户改造排头兵——追记市征收办主任、共产党员张忱彬

2020年11月16日 10阅读 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 2018/3/26

青山不忍花溅泪,春江含悲流无声。

张忱彬走了,走得那么匆忙,80岁的马万宜老人压根儿就不相信,还一个劲地托人带信给张忱彬,下个月就要搬新家了,一定请他到新家坐一坐。

3月16日下午,张忱彬因劳累过度诱发急性哮喘发作,永远告别了他为之奋斗20年的城市征收岗位,也让熟悉他的人们感到无限痛惜。 拼在岗位

“他就是太拼了,把自己累成这样的。”回忆起和张忱彬共事的点滴,同事姜雪莲深深遗憾。

3月16日一大早,她按照张忱彬吩咐,将周一召开的重大征迁项目评估“四方会审”结果送去医院,让他签字。临走时,挂着吊瓶的张忱彬特意叮嘱姜雪莲:“让大家不要来探望,我打完针就回办公室。”这句话竟成了二人的诀别。

工作拼,敢担当。这是张忱彬给同事和朋友的深刻印象。

2016年,环城南路棚户区改造四期项目启动,涉及开征户863户。这里是宜昌老城区,历史遗留问题多,征收难度大。

过去50年,马万宜和瘫痪老伴郑小菁就蜗居在32号筒子楼14平方米的低矮隔间,两位老人靠政府低保度日。

工作人员在调查中发现,马老的住所属于公房,根据政策,只有20余万元的补偿款,不够在该片区对应的安置房内买新房。

张忱彬听说后,大热天跑到马万宜家里实地考察。一进屋,扑鼻而来的异味、杂乱不堪的环境,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个事要特事特办,一定要让老人有个像样的住处,安度晚年。”他先后与房投等部门沟通10多次,提出将老人安排在非本片区安置范围、但价格却经济实惠的平湖馨苑小区居住。经过一年多的协调,终于为老人争取到安置房的产权。

去年7月,张忱彬安排环南指挥部人员带着马万宜前往平湖馨苑选房。看着设施完善的40.4平方米的新房,马万宜激动得老泪纵横:“活了一辈子,没想到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感谢党的好政策!”

城市要提档升级,百姓要安居乐业,房屋征收是必须迈过的“坎”。

2013年以来,宜昌每年的棚改征收任务在10000户左右,压力之大非常人能体会。特别是平湖半岛征收项目启动以来,征收工作千头万绪,棚改推进难度大,张忱彬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中午经常在办公室边吃盒饭边研究材料、审批文件。

春节前,高强度的工作量已让张忱彬的身体吃不消,家人和同事都劝他赶紧到医院检查治疗。春节后,他声音嘶哑,说话困难,领导和同事几次三番催他去医院检查,可他一忙起来就忘在了脑后,以为扛一扛就过去了。

3月12下午,他组织召开了多部门参加的攻坚会审会议。“今天不睡觉,也要把这个难题解决了。”会议持续5个多小时,他满身虚汗坚持到各方达成一致。

13日下午,主持平湖半岛游轮中心项目协调会,持续到晚上7点多。中途他身体不适,回办公室小憩片刻又继续开会。直到15日下午3点多,实在坚持不住了,他才请假到市中心医院“挂床”输液。医院领导给老年病科主任李书国特别交待:“张主任为棚改工作操碎了心,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一定要给他安排最好的治疗。”

16日上午,在医院做完全套检查。管床护士吴曼说:“他太敬业了,治疗期间,还不停地接电话安排协调工作。”

当天12时52分,张忱彬给医生请假回办公室处理紧急工作。下午6点多,管床护士吴曼给他打电话,催他赶紧回来输液,他却再也没能回到医院。 心在民忧

去年,伍家岗区九码头棚改项目征收工作中,居民们不愿搬迁到位置偏些的安置小区,征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长期从事征迁工作,张忱彬对群众难舍家园之情感同身受。他对身边人说:“征迁的刚性要不遗余力执行,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争取政策,最大限度保障百姓权益。”

刘家大堰征迁户张大秀,早年因为安置房房款没交齐,一直没拿到房产证,等到想办证时,时间已过去10年,开发商已将证件抵押,无从办理。无奈之下,张大秀直接跑到张忱彬办公室诉苦。

旁人都劝张忱彬“别管闲事”,但他还是坚持把这个棘手事揽在身上,安排专人了解核实,辗转多地奔走,终于帮助张大秀拿到了房产证。

“他不嫌麻烦,把我的事当自己的事,真是一名难得的好干部!”张大秀手写了长达3页纸的感谢信。

同事朱全林说:“群众利益是他心中一杆秤,对居民的诉求,他总是耐心倾听,千方百计分忧解难。”

2017年,张忱彬在走访中发现,北辰明珠安置房小区附近没有超市和菜市场,群众生活不便。他三天两头往房投公司跑,沟通协调,小区的配套设施终于落实到位。

“恳请施工建设单位加快安置房配套设施建设,楼下多一个小超市、小药房,老百姓就住着舒服些、方便些。”在今年3月7日全市棚改工作推进会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动员会上,张忱彬动情地说。

这几年,他跑遍了300多个棚改征收现场。在他的努力下,一系列保障百姓民生权益的征收激励政策相继出台:

对被征收房屋建筑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按30平方米给予补偿;对安置房销售实行政府限价管理,平均售价比同地段同类商品房市场价低20%;对从多层建筑搬迁到高层建筑的,据实给予被征收房屋建筑面积10%至12%的公摊面积补助…… 暖在城市

房屋征收,被称作“天下第一难”。对此,张忱彬有自己的理解:“征收目的,就是为了让城市发展得更美好,百姓生活得更幸福,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一美好愿景尽快实现。”

为此,他自1998年起,已在棚改征收一线坚守、奋战了20个春秋。他组织参与了宜昌万达广场、“一线两片”等城市重点工程拆迁,牵头规划组建了国家征收体制改革后的宜昌征收政策体系和实施机构,组织起草了24个征收业务配套文件和10余个棚改政策文件,不断完善配套政策。

201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市委、市政府将棚改作为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老城要提质,新区要拓展,棚改任务异常艰巨。张忱彬带领巿征收办棚改专班奋战在一线,精心指导、密切配合城区各征收办,2015至2017年完成棚改征收4.6万户,让435个危房住户告别危房,12万棚改居民“出棚上楼”,人均居住面积增加30%以上。

同事谭勇说,张忱彬的手机就是一部征收“热线”,他的手机里存着2000多个号码,能背出的常用号码有500多个,配有4个充电设备,一天最多要接上百个电话。每逢征迁“旺季”,上门找他解决问题的人从办公桌排到了门口。同事们碰上征收难题,也都找他“看专家门诊”。

“他是一个非常善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西陵区征迁办副主任郭小华说,他对待任何问题都会查清渊源、综合研判。

为了避免征迁中的矛盾,张忱彬带领大家探索制定了规范统一的征收标准;制定了“多方会审”制度,提出了“谅解协议”,让政策执行充满人情味儿。

他还在全国探索首创了以房管人的“安置先行”政策,先行规划建设了3万套安置房让棚改居民提前安身;他提出房屋征收“能动司法”理念,实施了全省首例司法强制执行,维护了公共利益;他还应邀多次到兄弟市州作征收业务培训。

张忱彬永远告别了他痴情的事业,留在百姓心里的却是无限的温暖。(记者 覃燕妮 王莹 通讯员 周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