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的“幸福三件事”
“幸福的人生做到三件事就好:有人可爱、有事可做、有所期待。”9月20日,记者结束对南漳东巩镇双坪村(2019年改为双坪社区)脱贫变化的采访后,想起了教育企业家俞敏洪的这句名言。
脱贫成效好不好,说到底还是看村民过得幸福不幸福,所以,记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带您看看山乡之变。
成家:脱贫之后喜脱单
一个村子穷不穷,看看有没有姑娘愿意往这儿嫁就知道了,双坪村也曾经面临“光棍多”的窘境。
双坪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曾庆万告诉记者,2015年他们曾经做过一个摸底调查,当地超过35岁的单身男性有100多人。在农村,这个岁数还没结婚,再想结就很难了。
双坪村之所以穷,主要在于山高、路远、耕地少。这里地处南漳山区,最高的地方海拔800多米,不少村民住在山上。从村里向东走5公里,就到了荆门的地界,而向西20多公里,就是宜昌的管辖范围,是不折不扣的偏远山村。而且,人平耕地不到1亩,产的粮食够自家吃就不错了,基本没有余钱。
不过,经过几年的扶贫攻坚,村里35岁以上的单身男性已经“消化”了一半,闫守乾就是其中一员。
过去,闫守乾家里只有几间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屋里就漏雨。家里还有父母、大伯三位老人需要他赡养,可谓家庭条件差、负担重。
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后,积极为闫守乾申请危房改造资金,很快,他们一家就住上了砖瓦房。有了新房子,也就有姑娘愿意嫁给他了,后来,他们也有了孩子。
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家庭的困难,村里还为闫守乾的妻子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就超过5000元。
如此一来,闫守乾可以安心在外地打工,妻子一边就近工作,一边照料孩子、侍奉老人。这个原本风雨飘摇的家庭,终于有了相对稳定的根基。
立业:就近务工增收入
兴业是脱贫之根本,经过几年的发展,双坪村已由过去的贫困村民外出打工占绝对主导,转变为就近务工占到“半壁江山”。
该村建设标准化香菇大棚基地,大棚数量超过20个,年总产值超过300万元,可以就近向村民提供阶段性务工机会100余人次。“在这里务工,根据时长不同,高的有三四万元,低的也有近万元,远比种地强。”村民杨正翠说。
除了种植业,该村还不断让产业多元化。双坪村紧邻国家4A级景区春秋寨、麻城河“国字头”古民居,自身也有“十姑洞”“燕耳洞”等旅游资源,因此,建立涵盖观光采摘项目的现代田园综合体是该村的新方向。
2019年,该村投资50万元建立了60亩的有机瓜果蔬菜种植园;2020年,投资30万元建成125亩吊瓜产业基地;未来,一个占地300亩的观光经济带将汇聚而成。这些新业态将不断为贫困户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外出打工固然收入高,但就近务工有利于照顾家人,生活更具幸福感。”曾庆万说。
未来:日子越来越红火
走在双坪村的街头,颇具现代化气息的“扶贫车间”,一栋栋“小洋楼”下的SUV,随处可见的智能监控设施……这一切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正离贫穷越来越远。
几年前,该村还存在大量的泥巴路,一到下雨天,连摩托车都难以通行,步行就更加困难了。2015年2公里、2017年3.5公里、2019年3公里、2020年1.5公里……近几年,该村的道路一直在不断修缮。
在吃水、用电方面,过去,村民家里难得见到电器,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电线老化、覆盖面有限;现在从做饭、洗衣到吹空调,大件电器几乎是农家标配。因为吃水难,有的村民曾经在家门口挖蓄水池,靠雨水维持饮水。2017年,饮水工程实施后,绝大多数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水电的齐备也为推进“厕所革命”奠定了基础,该村对136座厕所进行了改造升级和重建,并新建两座公厕,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2017年,村里建设了占地11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016年到2019年,该村不断增设太阳能路灯,村民们晚上出行更方便了。“我们村里现在有2支广场舞队、1支腰鼓队、1支高跷队,去年我们的代表队还在全县的广场舞大赛上获了奖。我们村里还经常举办村民运动会等活动。虽说这里是农村,但村民们的生活模式和城里人越来越接近,我相信,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小,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曾庆万说。
2019年初春,采访组曾奔赴南漳县东巩镇双坪村,实地感受这个省级重点贫困村的脱贫实践。那时的双坪,正迎来一年中的第一场春雨,万物萌生。2020年仲秋,“圆梦小康——见证襄阳脱贫新实景”大型融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双坪社区(2019年双坪村改为双坪社区),这里处处都能看到脱贫攻坚的“丰收果实”。资源匮乏、经济模式原始……祖祖辈辈盼着富起来的双坪人,在脱贫攻坚雨露的浇灌下、在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倾心相助下,摘掉穷帽子、打下好底子、迈开了脱贫致富的新步子……
摘掉穷帽:香菇棚里寻富路
东巩镇香菇种植的历史悠久。2015年,市委政法委驻双坪村(2019年改为双坪社区)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决定从培植龙头经营户入手,发展香菇种植产业链。
扶贫工作队与村里的香菇种植大户王祖亮商定,以“入股+承包+分红”的“激励模式”带动村民发展香菇产业,提高该村的“造血”能力。
2015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安排下,首批21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与亮全兄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联手经营。为扶持合作社发展,市委政法委从办公经费中挤出10万元、多方筹措70余万元,为这21户贫困户购买了香菇菌棒21万袋。
2016年12月,首批贫困户共拿到分红2.1万余元。
合作社在帮扶双坪村贫困户的同时,还先后带动南漳县肖堰镇、武安镇等6个镇区贫困户发展代料香菇1亿袋,实现香菇收入7亿元,使得菇农增收1.5亿元。
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秀涛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合作社的发展成果优先惠及贫困户,村委会对农户的实际情况进行把关,确保贫困户优先被推荐加入合作社。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会指导和监督整个过程,确保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5年来,村民们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依靠香菇种植一步步脱贫致富,把产业做大做强。
如今,在鄂西北香菇市场,“双坪香菇”已成为名牌产品。村里的香菇交易市场不仅完善了本地的香菇产业链,更辐射带动周边县、市香菇交易,使香菇产品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市场。
在香菇产业成为龙头后,2019年以来,双坪社区又动起了发展林下经济的脑筋。
9月17日,记者在双坪社区的吊瓜种植产业园看到,成片的吊瓜园里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据介绍,目前全村的吊瓜种植面积已达125亩,每年每亩收入在4000元左右。
对有经营能力但无产业路径的贫困群众,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还通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扶贫,引导其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种植有机蔬菜5户、中草药1户。
多种产业的培育、成型,使双坪社区的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多条腿走路”。收入增加了,致富有希望了,农民的干劲也更足了。
打好底子:“致富短板”逐一补齐
要想富,先修路。
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开发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双坪后,始终把“打好底子”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9月17日,记者一行在双坪社区看到,道路平整一新,路边的太阳能路灯覆盖了主街道,道路绿化工程也让村庄更加美丽。
2019年以来,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资金262万元,对一组、三组3公里道路硬化和三组1.5公里道路拓宽,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和出行难问题。
市委政法委出资7.5万元购买15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在双坪街道延长线上,群众晚间出行不用再摸黑;协调项目资金164万元,对主干街道进行完善。
为了给发展农旅项目打下基础,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还配合村干部在村里推进“厕所革命”,对136座厕所进行改造升级和重建,并新建2座公共厕所,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2019年以来,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委机关干部推进医疗健康扶贫,实施医疗基本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落实,仅今年就有96人次住院享受报销和医疗救助,还为200余名慢性病患者、6名精神病患者进行义诊。“在富起来的同时,双坪社区也在美起来、亮起来、底子厚起来。这是扶贫工作给村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双坪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曾庆万说。
迈开大步:农旅结合奔小康
“穷帽子”摘掉了,双坪社区对乡村振兴的新追求,已经启航。
2018年初,双坪村被纳入湖北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和全省乡村旅游暨旅游扶贫观测点村。农旅结合奔小康,成了双坪人的新目标。
曾庆万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双坪社区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初步形成的食用菌产业、便利的交通、靠近4A级旅游景区春秋寨的优势,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为此,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引导贫困群众开办小商店、农家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村里的“旅游驿站”已经建成,将为发展农旅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适应农旅发展的需求,今年以来,亮全兄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对自家的产业类型进行了调整。
9月17日,当记者走进合作社生产车间时,工作人员正在制作新产品——香菇酱。合作社理事长王祖亮告诉记者,这是合作社今年新增设的一条生产线,主要就是生产香菇酱。“我们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单一的香菇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而香菇酱、香菇干等衍生产品,可以进一步延长产品链条,打开新销路。”
通过积极调整、应对,今年5月份,该合作社的销售额已与去年同期持平。目前,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已增加30%以上。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户241人全部脱贫摘帽,整村于2017年顺利出列,集体经济收入从不到1万元发展到突破20万元……如今,双坪社区的美丽乡村雏形已基本形成,农民们迈开步子,走上了致富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