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谷城县发展林下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11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2020/10/1

【襄阳政府网消息】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观念不断发酵。谷城县作为山区县,林地面积占域内土地总面积75%以上,林下经济大有可为。

近年来,谷城县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合理有效利用山林,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经济收入,初步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林业改革目标。

特别是2018年以来,全县以创建湖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县为契机,全面拉开了林下经济发展序幕,以绿色为引领,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夯实基础促发展

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该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组织编制了《谷城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0)》,要求到2020年底,全县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80万亩,产值28亿元,形成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林下经济工作的规划、管理、协调等。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林下经济工作推进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严格督办检查,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年度考核内容,倒逼任务落实落地。

开发林权抵押贷款,开发林农小额信贷,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金进入林下经济领域……

该县充分整合发改、农业、林业、交通、扶贫、旅游等专项资金,完善项目区配套基础设施,解决项目建设实际困难。

该县坚持将林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目前全县共筹措资金10亿元,用于发展林下经济。

创新方式引潮流

围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该县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及优势产业项目。近年来,全县共引进林下经济企业20家,带动林下养蜂、农产品加工销售、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

通过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该县推动林下经济从一家一户松散型发展向“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集约化转变。

扶龙头,带发展。借助此方式,全县共培育林下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家庭林场143家、种养大户713家,带动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户达3.5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三分之一。

打造品牌是所有粗放型农业生产项目的必经之路。该县不仅推动各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林下农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和地理标志认证,实施品牌战略,还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

据统计,全县共有林下经济企业5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全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达42个,“谷城黑木耳”“谷城香菇”成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汉家刘氏”“玉皇剑”“人人康”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新型经济产业,不仅能让林地得到充分利用,还能实现种植、养殖业,采集、加工业,森林旅游、康养服务业等协调发展,既延长了产业链,发挥了林业多种功能、多种效益,又有效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林业产业升级,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9年,全县林下经济产值23.5亿元,占GDP的5.8%。

完善服务结硕果

建立健全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一直是谷城县推动林下经济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建设环节,主动与经营主体加强联系,全面提供基地建设服务指导;在生产环节,积极提供技术服务,搭建企业、林农、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在销售环节,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拓宽林产品销售流通渠道,解决林农后顾之忧。

2019年,全县实现林下农产品线上交易额2.5亿元以上。

谷城林下经济开始遍地开花——

林药模式主要发展白芨、芍药、益母草等29个中药材品种,规模达2.8万亩。

林菌模式主要发展木耳、香菇、蘑菇、灵芝等十余个品种,规模达4.1万亩。赵湾乡、紫金镇、五山镇等山区乡镇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林农发展代料香菇,年产量6000万袋,产值达2.5亿元。

林粮模式主要发展稻类、薯类、豆类等粮食作物,规模达1.5万亩。

林下养殖也如火如荼。全县林下养殖主要有林禽、林畜、林蜂三种发展模式。全县共发展林下养禽160万只、林下养畜4.1万头、林下养蜂1.2万箱,实现产值3.2亿元以上。

该县还立足县情实际,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油茶等林业特色产业。

全县种植茶叶15.2万亩,投产茶园11.7万亩,年产茶叶突破1万吨,产值达8亿元以上。全县恢复性发展油茶基地19万亩,年产茶油2300吨,产值达1.5亿元以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