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喜看稻菽千层浪,稻田铺金秋色美,又是一个丰收年。
9月,襄州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黄澄澄的玉米露新颜,金灿灿的水稻香飘远,锅巴、芝麻油等产品驰名国内外。
近日,在襄州祥瑞丰农机专业合作社金灿灿的稻田里,农户正在加紧收割。目前,襄州65万亩水稻陆续收割,随处可见收获的忙碌景象。
襄州区是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素有鄂西北粮仓之称。今年上半年,该区克服疫情影响,全力稳住农业压舱石,实现夏粮总产11.95亿斤,助力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从耕种、管护到丰收,从喜获丰收到售卖、加工,襄州区为农民增收护航。
疫情期间,该区组织100多家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田间植保、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等托管服务,帮助农户把失去的农时抢回来、落下的农产补起来。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襄州涌现出一批以双丰收托管、半托管等为代表的典型社会化服务模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众多专业合作社通过全程托管、半托管和订单式托管等多种形式变成“田管家”,让农民种地省心省事,当上了“甩手掌柜”。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母运振说,合作社借助喷雾机、无人植保机等智慧农机,专家在线会诊等种地新模式,为传统农业装上高科技的“顺风耳”和“千里眼”。
区种植大户秦子宾今年种植6800亩小麦,托管给襄阳鄂襄豪森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5天便全部收割完毕,实现增产增收。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全区农机持证率、挂牌率、检审率水平达到99%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91%。张家集镇幸达鑫家庭农场800多亩田间地头不见一人,而是分布了62个摄像头,通过视频实时监控,既可及时掌握农产品生长情况,又降低了人力成本。
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劳务打工、入股分红、技术服务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积极融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真正起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作用。
黄龙镇刘岗村探索成立润丰源农业公司,流转土地200亩,建设反季节钢构大棚60多亩,以租赁转包的形式解决村民就近打工增收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
通过进一步规范化运营引导,襄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农业转型的助推器、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目前,全区已拥有家庭农场5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27个,创办文化产业项目105个,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8家,实现农、林、牧、副、渔全农村产业覆盖和产前、产中、产后全生产环节覆盖,农业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氛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5.6万名农民就业,从业农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在托管服务的精心管护下,在夏粮大丰收后,秋季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据专家估算,襄州区全年粮食总产量将突破50亿斤。
装满粮袋子,鼓起钱袋子。喜获丰收之余,更要让农产品卖得好、收益高。襄阳正大、襄阳鲁花等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社建立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等优质合作关系,帮助农户丰收又增收。
8月18日,襄州成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打造新电商高地,通过扶贫助农网红直播大赛等带动农产品销售。目前,全区各类网店突破3000家,线上交易额达30亿元。
在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抓手的“三乡工程”实践中,该区引导兴办农业企业、文化产业项目、互联网村级服务站,带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在外务工的双沟镇刘大湾村村民杨华返乡创办了集种植、生产、销售、科研为一体的襄阳市杨四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仅让农产品卖出了好价格,还提供了150多个就业岗位。
聚焦乡村振兴,全力做强现代农业,提升农民幸福生活指数,襄州正一路高唱丰收的赞歌,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奋力前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