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汇聚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

2020年11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2020/10/17

近了!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这一天,距离摆脱绝对贫困的目标已近在咫尺。襄阳的成绩单令人瞩目——3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04%;南漳、保康、谷城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578户1332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今年上半年已经全部解决,剩余贫困户8月底也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以行动作答,用实效说话,襄阳上下凝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以担当务实、敢打必胜的劲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2020年,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役。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场战役异常艰巨。

“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坚决完成好剩余脱贫攻坚任务。”市委书记李乐成在全市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一鼓作气全面落实精准脱贫各项任务。

疫情防控,刻不容缓。脱贫攻坚,不能停滞。

2月24日,我市下发通知,要求扶贫工作队在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调度下,参与驻点村的疫情防控工作,“驻村工作队就地转为疫情防控工作队。”

3月上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两天时间,通过无人机完成保康县犇富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0.1平方公里的改扩建工程地形勘测任务。该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姚明强介绍,在地形勘测的同时,他们还进村入户登记信息,帮助外出打工人员做好登记,做好对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有不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遇到难题、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我市加快消费扶贫力度。截至目前,全市2216个行政事业单位开通“832”平台账号,完成交易3505.44万元。动员各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消费扶贫,购买价值227.08万元的扶贫产品。

“我们还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农超对接。”市扶贫办工作人员左红毅表示,我市在23个大型超市开设消费扶贫专区、专柜。此外,线上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金额1067.2万元。截至8月底,全市认定扶贫产品6304个,销售总额达47.6亿元。

受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受阻,困难群众无法外出打工就业,存在返贫风险。

“抓紧发展扶贫产业,让困难群众有更多就近就业机会。”市委副书记、市长郄英才指出,脱贫攻坚一刻不能耽搁,要认真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将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

通过省外务工“输送一批”、市外省内“对接一批”、县外市内“安置一批”、县内务工“吸纳一批”、发展产业“转化一批”,全市9.6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

3月6日,市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满足疫情防控条件的前提下,有序组织相关加工企业复工复产。

在老河口市袁冲乡,1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纪洪村扶贫创业园内的扶贫车间工作;在襄州区,2020年第一批28个产业项目1162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已发放到位;在南漳县,189个产业项目通过初步审定,带动有能力、有意愿的7359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截至4月20日,494家带贫农民专业合作社、225个带贫家庭农场、399家扶贫龙头企业以及75家“扶贫车间”等经营主体全部复产,受疫情影响的1325个扶贫项目全部开工。“这次疫情大考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感悟就是不要怕困难,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冯艳飞表示,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2014年,全市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村346个,识别贫困人口12.3万户37.5万人。

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我市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2019年底的578户1332人;去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南漳、保康、谷城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截至2019年底,3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市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2019年底的0.04%。”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杨富杰表示,2019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3元,较2018年增长9.4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1个百分点。此外,“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今年上半年已经全部解决,未脱贫户8月底也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宜城市王集镇田畈村村民闵群英家里三个孩子中两个身有残疾,丈夫患有慢性病,家里十分困难。

在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闵群英种地、养猪,一刻也不停歇。去年猪场养殖母猪50多头,出售生猪30多头,不仅还清了外债,还获得5万元纯收入。今年,猪场20多头生猪即将出栏。“现在生活慢慢变好了,就想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些。”闵群英满怀信心地说,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家里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脱贫攻坚的目的不是仅仅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更要防止‘边缘户’‘不稳定脱贫户’返贫。”李乐成强调,脱贫攻坚要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于“边缘户”一定要做好“拉一把”工作,对于“不稳定脱贫户”要帮助解决其眼前的困难,做到多管齐下解决问题,千方百计防止“两类户”致贫返贫。

杨富杰告诉记者,一方面,最后剩余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难度更大;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不稳定脱贫户”、因疫情有可能致贫的“边缘户”需加强监测,跟踪持续帮扶。

保康县店垭镇锅厂村村民冯长才,靠种茶叶刚刚脱贫出列。然而今年初,一场霜冻灾害,让他家的茶叶损失颇大。眼看着刚有希望的生活又要滑入贫困的深渊,冯长才欲哭无泪。

就在这时,保险公司为冯长才和店垭镇的64户受灾农户送来了理赔款,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原来,保康县出资98万元为全县农户购买了防贫保险。一旦产业受灾,生活陷入困境,保险公司会根据受灾情况给予农户补偿。

“不要我们掏一分钱买保险,我心里更踏实、更有底气了。”冯长才说,他现在大胆地发展茶产业,没有后顾之忧了。

为了压实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及时消除“两类户”致贫返贫风险,我市认真开展“两摸底一核查”工作,通过入户走访,逐一甄别,纳入监测“不稳定脱贫户”640户、“边缘户”794户。

组织开展“两类户”遍访工作,压实“两类户”帮扶责任;制定消除“边缘户”因病致贫风险的政策措施,建立专项救助基金,我市推动“防贫保”扩面提档,对“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实施常态监测、及时帮扶,确保不返贫致贫。

对于保障对象,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人均每月480元提高到490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每月815元提高到925元,全市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稳定高于国家扶贫标准,筑起了阻断贫困的“截流闸”和“拦水坝”。

“我们还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彭奎表示,我市为易地扶贫搬迁点配套道路232公里、饮水管网约1327公里,2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点全部配套后扶产业项目。

“对有剩余贫困人口的7个县(市、区)和229个行政村实行重点攻坚。”副市长张丛玉表示,我市将强化县(市、区)“四大家”领导的包保责任,落实乡镇党委书记和驻村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目标责任,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无缝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重大考验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向好、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去年12月,我市下发《关于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将346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全部纳入全市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整治村。”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程建胜表示,到2021年底完成整治任务,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

今年春节期间,襄州区古驿镇黄渠河村13岁的小天(化名),因为家中变故不愿继续上学。襄州区人民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入户遍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邀请了小天的班主任、老师和村干部在小天家开座谈会,了解他的思想动态。

“主要是因为家庭困难,他想早点打工挣钱。”工作队队员翟全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仅经常为小天送去生活物资,还经常上门监督他上网课,给他讲学习的重要性,让小天坚定了继续学习的信心。

“不能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程建胜表示,《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

近年来,我市教育部门全面有效落实国家和地方学生资助政策,惠及从学前、义务教育、高中(含中职)到大学各学段需要资助的学生,应助尽助、精准资助。

目前,我市正在组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加强农村“两类学校”建设。其中,2020年全市安排171个项目、19664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和小规模学校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实施意见》还要求,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提升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水平,坚持稳定长效脱贫的政策标准。

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枣阳市吴店镇西赵湖村、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这些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探索出了符合各自特点的新发展路子。综合这些美丽乡村的成功经验,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夯实稳定长效脱贫的产业基础。强化特色产业培育,制定完善扶贫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市场主体带动,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强化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持续深化“四方会商”帮扶机制,提高产业扶贫精准性;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实行“一村一包保领导、一村一方案、一村一项目”。

战鼓声声,催人奋进。

在荆山深处,在汉水两岸,600万襄阳人民正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