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伴随高三、初三开学复课而来的,不仅有久违的朗朗读书声,还有很多家长对未复课学段学生如何开展线上学习的忧虑。如何保障线上教学计划有序进行,确保“无差别”的线上线下教学质量,成为摆在市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多形式丰富网上课程资源“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精神,我们协调安排了小学3个学科、初中9个学科、高中9个学科、中职文化加专业的四个月的教学内容,供各校学习参考。”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李斌介绍。
从2月10日开始,小学学科共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师一优课”、录像课等教学资源1527节,初中学科搜集教学资源900余节,高中学科搜集教学资源573节,全部上传到“襄阳教育云”供各地各校使用。作为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市教育局还安排各地名师、骨干教师现场录课1242个课时,涉及各学段。
各地各学校结合疫情,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增强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学习内容除国家和省课程外,还结合当前防疫和居家学习特点,加强防疫教育、感恩教育、亲子教育、参与家庭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教育、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特别是结合全国支援武汉和湖北的抗疫故事,通过共上一堂爱国课、感恩课,召开一次爱国感恩主题班会,写一篇感恩作文、关爱医护人员倡议书等形式,使广大师生在疫情中接受一次难得的人生成长教育。
自线上教学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教研部门各学科、各学段集中回复一线教师、县级教研员线上教学疑问557次,电话解答一线教师线上教学问题1043个。
多渠道破解线上教学难题
开展网上教学,大量学生同时在线。据不完全统计,仅襄阳市每天有70多万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家庭网络带宽不足,导致直播连续卡顿,无法顺利听课。“为解决网上教学‘肠梗阻’,市教育局联合湖北广电网络襄阳分公司开通‘隆中电视课堂’,及时传送相关课程内容,并通过后台了解学生、家长的需求,及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截至5月25日,‘隆中电视课堂’访问量达475501人次,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市教育信息与装备中心副主任邱太强说。
建立“网上教学每周一报”制度。市教育局搜集各地各学校开展网上教学的典型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进度、教学资源、教学时长、优秀案例等方面,做到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向教育局汇报、及时宣传推广、及时处理解决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此外,我市教研部门发挥“市级、县级、联片、校本”四级教研网络优势,完善教研网络建设,扩大优质教研资源的覆盖面,建立共享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网上教学活动,及时总结推广网络教学实施中的好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针对襄州区、枣阳市、南漳县、襄城区、高新区、东津新区反映的网络教学存在网络卡堵现象,积极与平台公司联系调试;针对保康县、谷城县反映的山区学校收看不到“隆中电视课堂”问题,市教育局及时联系广电网络公司予以解决,保证网络教学的有效进行。
多举措关爱特殊学生群体
“疫情期间,我们认真排查家庭贫困和有实际困难的学生(心理、生活、学习等),确定包保人,制定‘一人一策’解决方案。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争取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等几大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流量不足的学生加送流量,为宽带不够的学生加送带宽;对残疾学生,落实‘一生一案’,根据不同残疾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综合施策,提供网上学习保障和个性化服务,确保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居家学习和生活。”襄阳一中校长李后兵说。
为确保困难儿童、留守儿童、抗疫一线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的线上学习,各地教育局牵头组织各学校进行全面排查,逐一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留守儿童、抗疫一线人员子女等基本人数,明确帮扶对象,摸清学生底数。各校制定具体的包保学习方案,做到“一校一案”和“一生一师”,即一个学校一个方案、一个学生一个辅导教师。
市教育局还主动联系广电、电信、移动、联通四大运营商解决线上学习的手机终端,每月赠送20G流量,宽带免费提速扩容,及时与村(社区)沟通,实行村(社区)与学校共同帮扶,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特殊学生群体的前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