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协商走进百姓间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20/1/3

——市政协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衔接工作纪实

“协商在一线”试点、设立“常委工作站”“委员工作室”、开展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2019年,市政协深入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衔接,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推动协商重心下沉、阵地前移。

一年来,市政协深入推进协商民主建设,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全年开展了两次大型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活动,吸引了数十万网友点击互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海量的点击数据,证明了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这种新协商民主形式取得圆满成功。正是这种新形式,用网络为市政协和群众之间搭起一座新的协商之桥。

去年6月,市政协调研组围绕“培育‘荆品名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了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活动。7月31日,90分钟的现场议政,嘉宾及网友围绕8个话题展开讨论,活动全程通过多平台进行直播,综合点击量达40万人次。现场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及相关职能部门轮流发言,并与网友们积极互动,议政氛围热烈,效果凸显。

去年7月,在迎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考之际,市政协再次启动了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的模式,最终,收回“创城”主题建议类问卷表21093份、网络议政厅现场议政100分钟、活动当天直播参与观看互动65.92万人次、现场收集嘉宾及网友意见建议若干,相关数据创同类活动历史新高。

成功的创新工作,离不开认真筹备、精心设计、扎实推进,更需要严格科学规范的过程把控。为此,市政协做了充分准备。

2019年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精神和市委转发的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市政协采取理论研讨、实践探索、制度规范等路径,探索建立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衔接机制。

在理论上,明确了基层协商需要人民政协必要的指导,人民政协也有工作向基层下沉的需要。在实践上,成立了以市政协主席周友坤为组长的市政协专项改革项目领导小组,确定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分工,厘清职责,有效推进项目实施。

从改革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之日起,市政协平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协商活动,探索多种协商方式融合。2019年7月下旬,组织专班赴外地考察学习经验做法。

通过组织研学明晰改革思路。先后召开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等,组织集中学习中央、省委、市委改革会议和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充分发动并组织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加强基层协商研究,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和创新举措。

深入实践探索方式方法。主要从协商内容、参与主体、协商平台等方面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办法。

协商内容更加贴近民生。先后开展了新型综合社区建设、科学引导小龙虾养殖等“协商在一线”活动,探索开展了“为了荆门蓝——严控大气污染”网络微协商,开展了两次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活动。

协商主体更加有序扩大。“协商在一线”活动中,政协委员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社区居民面对面协商,扩大了参与面。在“严控大气污染”网络微协商活动中,不仅有40多名委员参加,还邀请了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公益人士、本地网络大咖参加,更广泛地集纳意见。在两次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活动中,更有数十万网民参加线上协商。

协商形式更加互渗交融。市政协注重传统协商形式与网络协商相互交融,探索借助新媒体手段开展协商活动。在园区、社区探索设立“常委工作站”“委员工作室”30多个,搭建的“智慧政协”系统平台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完善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功能等。

2019年8月,在实践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市政协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实施办法(试行)》,并提交9月下旬召开的市政协九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它明确了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的内容,拓展了协商范围;通过启用网络议政厅、远程会议室、手机“微协商”搭建平台,创新方式;严格组织程序以提升实效,在议题谋划上注重精准,在组织实施上注重规范,在协商成果上注重转化;通过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调研机制、广泛参与机制、安全防护机制等保障履职。通过建章立制出台实施办法,市政协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走上规范化道路。

市政协表示,今后将制定《推进全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市委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进一步推进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依托“常委工作站”“委员工作室”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搭建“民生议事堂”微协商平台,紧紧围绕民生实事开展协商,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在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和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记者 汪兵洋 特约记者 吕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