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运河边上村有“品”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6/5/31

 记者 彭文洁 通讯员 李金成

2014年9月,引江济汉工程通水后,沿线各乡镇都想着怎么利用好这一汪清水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听说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引江济汉运河边上已经有了几个不错的示范点。5月25日,冒着丝丝小雨,记者来到沙洋县李市镇,看看运河边上的小村发展了哪些“品”?

牡丹油“漫”运河边

在荆门的人都知道油菜、花生能榨油,可你知道牡丹也能榨油吗?

“你们来晚了,早一点能看到牡丹花呢!”沙洋县振农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勇华对记者说。

去年5月,因为看好油用牡丹的发展前景,董勇华兄弟俩在李市镇荆马村投资200万元,流转土地500亩,种植了两年生油用牡丹160万株。

选择的地就在运河边上。

走进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绿色,60多名工人正在田里忙活着。走近一看,和想象中的雍容华贵完全不同,枝干高不到30厘米,枝干上长满了细长的叶片,顶端还有5个“豌豆荚”挤在一起组成五角星。

这豌豆是怎么回事?

“和平时你们看到的牡丹不一样,油用牡丹主要是用来榨油的,荚里的籽可以用来榨油。”董勇华说,油用牡丹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几十年不换茬,堪称“铁杆庄稼”,产籽寿命三五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董勇华掰开一个豆荚,只见里面如豌豆一样长着一排白色的豆子,“这就是榨油的牡丹籽,成熟后会变成黑色。”

油用牡丹不仅营养价值高,效益也是相当可观。董勇华说,按照平均每亩产籽300公斤、目前收购价20元/公斤计算,油用牡丹生产期平均每亩年收入可达6000元。油用牡丹还可以发展深加工,仅以牡丹籽油为例,目前市场价每公斤340元,每亩牡丹籽加工价值可达2万余元。

除了这些,油用牡丹还具有观赏作用,大规模种植适合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的“花经济”。

“花可以加工成牡丹茶,根可以加工成药材,全身都是宝。”董勇华说,这500亩主要是做试验,技术掌握后,他们将会带动村里的农民一起种植油用牡丹。

“面积大了,我们会自己办厂发展加工,这是我们的远景计划。”董勇华说。

“发展油用牡丹基地,村民不出门就可以打工增加收入。村民跟着合作社打造‘一村一品’,把产业做大做强,能发展引江济汉运河边的旅游业,这个观光园形成以后,带来的旅游观光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李市镇荆马村村支书李永国说,目前荆马村按照“一村一品”规划,依托油用牡丹种植基地,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已经规划了“种花卖景、一产多能”的产业发展格局。

运河边上桃花朵朵

荆马村选择了发展油用牡丹产业,紧挨着的高丰村则看中了发展桃子产业。

“这一片有120亩,全是种的桃树。” 沙洋县李市镇高丰村村支书赵宜军说。

赵宜军的这片桃园也在引江济汉运河边上。走进果园,只见两年生的桃树苗长得枝繁叶茂,桃树下不少土鸡悠闲地觅食,看见有人走近,土鸡飞快地躲开。

打造“一村一品”的过程中,赵宜军发现,只有自己发展产业致富了,才能更好地带动村民。2014年10月,赵宜军和爱人孙莲玉先后投资90万元,在村里流转土地120亩,在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种植了7000多株优质桃树苗。并注册成立了沙洋县莲芳农业有限公司。

“目前种植的‘春梅’、‘春蜜’等三个品种都是华农大的新品种,国内市场上很少。”赵宜军说,这个品种产量稳定桃子口感较好,每亩最多可产3000公斤桃子。

桃树挂果需要3年时间,为了充分利用桃园,赵宜军在桃树下种上了优质豌豆,同时散养了6000多只土鸡。

赵宜军说,土鸡主要吃豌豆花、桃花和田里的虫,他们只少量喂一点玉米。土鸡产的蛋比较小,蛋黄颜色深,周围村民都说这是“真正的土鸡蛋”,而赵宜军则给鸡和蛋起了一个优雅的名字——桃花鸡、桃花蛋。

在桃树下养了鸡之后,赵宜军发现不仅田间没有草了,桃树所需的肥量也少了。

“桃林里种豌豆,豌豆为土鸡提供食物,鸡粪又可以为桃树和豌豆生长提供充足的肥料,循环利用的结果不但增加了收入,而且还节约了请人除草、施肥和购买肥料的开支。”赵宜军笑着说。

按照赵宜军的计划,2017年桃树进入盛产期,每亩产桃达到2000公斤以上,按照4元/公斤计算,每亩田仅桃子的纯收入就在4000元以上。林下养鸡每年出产2万只,每只鸡可赚10多元,一年收入也有20万元。

目前,在赵宜军的带动下,高丰村已经有近十户村民利用自家的责任田栽种桃树。

“我计划把生态种养与旅游相结合,争取到2018年,建成赏桃花、品桃花鸡、吃土鸡蛋,带采摘一体化的旅游观光带。”赵宜军对未来有着自己的想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