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长丰猎豹荆门汽车项目选址确定后,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团林铺镇迅速展开征地拆迁行动。拆迁中,镇委镇政府发挥“舍我其谁”的“团林精神”,形成“战无不胜”的“团林气场”,创造出了征地拆迁新的“团林速度”。截至4月12日,已经完成长丰猎豹荆门汽车项目2200亩土地的全部征收工作,与项目区域内64户签订了房屋征收协议,占应搬迁户的91%,其中已经拆除房屋50户,并在清明节完成了项目区内全部坟墓迁移工作,为长丰猎豹荆门汽车项目5月底开工建设赢得了时间。
贴心服务,换来拆迁村民态度大转变
做通思想不过夜,解决问题不过夜,签订协议不过夜。这是拆迁指挥部对各拆迁小组定下的规矩。
“嫂子,吃过晚饭了吗?”3月25日晚上7时许,团林铺镇兴垱村村支书毛玉华和拆迁队员一起来到6组一户谢姓村民家门前。
“你们怎么又来了?说过多少次了,我家房子不拆。”女主人转身回屋。
“咦,大哥回来了?孩子放假没?”眼尖的拆迁队员立马出声。男主人稍微停顿了一下,让队员们进屋。
……
这一“寒暄”就到了半夜12点。
第二天凌晨3点,“我们把能说的感情话全说完了,拆迁政策也说了无数遍,实在太累了,我还‘偷了一会懒’,蹲在墙角,小眯了一会。”队员周晓波有些不好意思。
转眼天亮了,男主人要去上班。而此时,他们家在镇上读初中的女儿打来电话,说身体不舒服,需要上医院。
周晓波立马发动自己的车,“嫂子,我送你到学校去吧,孩子生病可是大事!”
周晓波将女主人送到学校,接了她女儿后,又急着往镇上的医院赶。不巧,镇医院条件有限,孩子需要到上一级医院做检查。周晓波二话没说,带上她们,直奔掇刀人民医院。
几经周折,时间又“跑”到了下午,孩子的各项检查终于结束,所幸,没什么大碍,周晓波舒了一口气,又将她们送回家中。
“小周呀,一会我老公下班后,就把协议签了吧。”
28个小时过去,下午4时,谢姓村民终于在拆迁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政策讲明白,化解后遗症,尽心竭力化解拆迁坚冰
拆迁,对于石堰村的一些村民来说,真是太熟悉了。
“大概从2003年开始,石堰村落户大大小小项目20多个,算上这次,有的村民是第五次拆迁了。”59岁的石堰拆迁组队员李枝清说。
李枝清说,村民经历过多次拆迁,政策比拆迁队员都清楚,跟他们只能讲感情。
石堰村有位村民,经历过4次拆迁,家里的一块花卉苗木基地又在这次的拆迁范围内。
李枝清和队员上门,对于“老熟人”,他客客气气地请队员入座。
“他们会拿上次、上上次,甚至十年前的拆迁政策来和现在的对比。”李枝清说,“现在是阳光拆迁,从锁定面积到评估公司评估,再到队员凭评估报告入户、公开征收方案等都在大家的眼皮下。可是有的村民总认为里面有‘门道’,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只能一遍一遍地讲政策。”
除了讲政策外,更多的是解决一些遗留问题。石堰村4组一位田姓村民,爱人从公安县嫁过来多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户口。团林铺镇党委书记韩国凯了解后,从镇派出所开始找起,一级一级打报告,最后帮村民圆满地解决了户口问题。
“在拆迁中,还有堰塘的归属、债权债务以及上几次拆迁留下的相关问题,甚至村民夫妻间的矛盾我们也要管,大概有80%的时间是在解决遗留问题。”李枝清说。
队员很给力,群众蛮支持,汇聚加快发展强大气场
拆迁并非一场勾心角力的“战争”,更多的是老百姓对政府工作的理解与配合。
3月16日,对于拆迁队员胡梅芳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那天是她五十岁生日,加上前些天扭伤了脚,家人安排她到襄阳游玩。正准备出发的胡梅芳接到队员电话,说有村民要签协议。她丢下行李,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村民家中。
“真的,他们太了不起了。”胡梅芳口中的他们,是石堰村4组的梁氏三兄弟。
梁氏三兄弟,其中一人曾担任过村小组组长,一人是老党员。
“拆迁政策出来后,我们到他家也去过,只是跟他们讲了一下。本以为是一场“持久战”,没想到只几天,他们就主动跟我说,要签协议。非常感谢他们的配合。”对于主动签定拆迁协议,并且是整个项目上第一户签定协议的梁氏三兄弟,胡梅芳赞誉有加。
“征地拆迁与发展紧紧相连,我们不能为征地而征地,也不能为拆迁而拆迁。征地的目的是为了给新的工业项目找到落脚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很感谢那些搬离家园、让出土地的农民。”韩国凯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 钱修海 周芳 李陆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