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不拒众流,发展不拘一隅。荆门,一个深处内陆的城市,不具备对外开放的先天优势,要补齐外向型经济的短板,就要到更大的海洋中去游泳。
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功获批、格林美成为全市唯一出口额过亿美元龙头出口企业、钟祥市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全国农产品示范基地……2017年,我市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中国(湖北)自贸区建设,构建对外开放大平台、大通道、大方阵,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历史进程中翻开了新篇章。
对接:用超灵敏的嗅觉融入大战略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是我市“十三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一个长期处于对外开放竞争劣势的城市而言,融入大战略,机遇尤为可贵,对接决定成败。这需要超灵敏的嗅觉。
对接“一带一路”,荆门企业家凭着嗅觉找“缝隙”。湖北荆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把工厂开到丝路要隘——新疆精河县,打开了中亚、西亚及俄罗斯的市场窗口;中集安瑞科荆门宏图特种飞行器制造有限公司将自己的高端产能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去产能向扩产能的蝶变;湖北王龙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蔬菜种到了俄罗斯;格林美投资欧洲,签署“一带一路”第一个循环经济园区——中非循环经济园区,开创了以绿色产业对接“一带一路”的“湖北模式”。
近年来,我市抢抓“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积极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东南亚、东欧市场,提高我市名优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京山轻机、凯龙化工等2家企业被纳入湖北省2017—2018“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库名录。2017年的广交会,全市参展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成交额达800万美元,占总成交额的32%。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我市步履昂扬,新机遇又不期而降。去年,湖北自贸区正式挂牌,湖北对外开放迈入新的时代,对带动全省跨越式发展、开启对外开放新格局意义深远。
我市居湖北之中,与襄阳、宜昌相邻,自贸区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将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配套新兴产业提供良好机遇。荆门瞄准这一机遇,全面对接湖北自贸区,提出了制度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国际化水平等一系列构想。这为我市在新一轮发展中进一步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开放发展增长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搭台:用超寻常的耐力做大平台
要说2017年荆门的大事,一定少不了“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功获批”。它是我市构建对外开放大平台、大通道、大方阵的大手笔。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年均增长24.8%;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企业已达400家,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20家。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响应实体经济需求,用超寻常的耐力补齐开放平台短板,迎来了荆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处开检、荆州海关驻荆门办事处揭牌、中兴农谷公用型保税仓库建成、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等大事。
物流发展步伐加快,为开放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十二五”以来,我市已有6个物流园分别被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列为重点支持对象,数量领跑全省同类城市,成功创建东宝区、京山县、钟祥市和沙洋县4个农村物流试点项目。物流市场主体也迅速成长起来。2017年,全市新增4A级物流企业3家、3A级物流企业4家。截至目前,我市共有4A级物流企业6家、3A级物流企业7家、2A级物流企业4家。
物流发展轨迹中,国际内陆港成为荆门人新的兴奋点。加快打造国际内陆港,建立铁水公空管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枢纽,我市瞄准了新坐标。抓住荆门传化公路港物流园成为“十三五”货运枢纽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的契机,我市依托传化公路港物流园规划建设荆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荆门国际内陆港建成后,还将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应天时对接,接地气搭台,外贸与外经起飞。2017年,我市全年完成外贸出口95061万美元,同比增长12.1%,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企业对外投资居全省第四位,荆门宏图特种飞行器制造有限公司获得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实现了我市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零的突破。
建设开放发展增长极,就要到更大的海洋中游泳。(记者 周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