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助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评论之六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9/1/15

(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时间不过是一瞬间。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中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因为改革开放打破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了阻碍发展的藩篱,中国才成功开启了新的壮阔征程。

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绵延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地上,一切都充满希望、生机勃勃。

2018年,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时间已经进入2019年。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荆门争当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排头兵的奋斗之年。

改革开放40年,荆门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发展答卷。近年来,全市上下砥砺奋进,合力共为,新旧动能转换提速,乡村振兴良好开局,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荆门的发展,也来到了新的起点。

(二)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极具变革和开放精神的。远至商周,有商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几千年前,中国人就用这种“维新”的精神开启了伟大的中国文明,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也正是现在不断革新进步的源泉。

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开放带来要素互通与增长活力的释放。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了世界经济,关上门就等于挡住了自己的路,这是源自历史的经验,更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荆门,正因为敢于以开放的姿态革故鼎新,才能从一个农业大市、一个因化工而生的工业城市一步步转型,踏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城市发展,靠的是实体经济支撑,靠的是企业、是项目。于是,招商引资成为“一号工程”,成为荆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措施的出台,让“打开荆门、大开荆门”的理念深入人心。以“亲”的情感服务企业,以“清”的原则规范权力行为,构建起了“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行政审批不断改革创新,推进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实现便企利民。“整顿干部作风,整治发展环境”,让在交通和地理上不具优势的荆门拥有了更吸引人的发展软环境。

正因为有开放的助推,才使荆门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逐步构建起了开放型的经济体系。

(三)

回顾过往,2018年,荆门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在进一步提升;猎豹CS9汽车下线,鲲龙AG600水上首飞,经济发展的“含新量”在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两山一河”改造升级,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等,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温度也带来幸福的质感——民生投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1%。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虽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超出预期,但取得的发展成绩却好于预期。不过,在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阶段,经济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复杂的情况下,荆门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还有不少必须面对的挑战、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

压力就是动力,挑战就是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就要积极主动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的一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明确荆门的定位是“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目标是“打造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这是全省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的重大调整,赋予了荆门重要的历史使命。

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牢牢把握住时代的机遇。抛开“内陆城市”的成见和顾虑,抢搭国家全方位开放的快车,加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外向型的经济体系。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让开放为高质量助力,让荆门在更广阔的天地发展,必将使荆门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荆耀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