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心怀“民生”,描绘和谐画卷——钟祥市“三农”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7/5/5

【阅读提示】“三农”发展不仅仅只是发展产业让农民致富,更重要的是改善民生,解决农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钟祥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绿满荆门”行动、精准扶贫相结合,打造出和谐新农村。

“三农”综合考评并不仅仅只看农村经济发展,在6类42项考评中,改善民生、环境保护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落脚点是让钟祥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能不能保持钟祥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农业现代化能不能实现,靠的是钟祥农民参与的热情与干劲。日子过得滋润、红火,农民的气才顺、心才齐、劲才足。

农村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民生的改善。钟祥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民身边的一件件小事、难事、急事、实事,大办民生之事。

新农村建设让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现实。

在大洪山南麓的钟祥市客店镇,有一个叫明灯的小村庄,这里只有288户1006人,却创造了蜚声湖北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明灯模式”。

过去的明灯村,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地面靠雨刷、到处烂泥巴。

2013年,客店镇在明灯村九组陈维贵家进行试点,成功设计出“厌氧发酵+沙石过滤+植物吸收”污水处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无动力”或“微动力”的自然生态方式处理农村污水,因地制宜选择工艺路线,成本非常低,效果很明显。

生活垃圾随处倒是农村最难改的习惯。明灯人探索出了“户分类、组收集、村清运”的保洁机制。

村头池塘边,二十四节气镌刻在大小奇石上,沿路依次排开。村间小路上,石子镶嵌着日、月、山、水、田、木等农事元素;保留原貌的猪圈、牛栏、鸡舍井然有序。明灯村通过就地取材造景、随坡就弯植绿、文化内涵铸魂,建成栎树湾、刘家咀、客店坡3个景点,乡愁庭院120多个,村头小景80多处,“鹅卵石基垫+旧布瓦造型+红砖间隔”庭院围栏1000多米。

看得到乡俗,感受到乡情,听得到乡音,体会到乡味,系得住乡愁,感悟到乡思。这是明灯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

如今,“明灯模式”已率先在钟祥推行,发展为“客店模式”,被全省推广。

美丽的乡村并不只有一个明灯。旗鼓台、南庄……一批具有文化底蕴、景色宜人的小村在钟祥脱颖而出。在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钟祥建成了1个全国绿化小康村、15个省级宜居村、30个省级绿色示范村、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乡村的建设更离不开绿色。钟祥把“绿满荆门”行动与乡村建设相结合。

没有投入,何来绿树成荫?可钱从哪儿来?钟祥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采取“土地流转,招商引资”“谁栽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方式,让乡村被绿树覆盖。

比如西(桥)客(店)线建设,政府就采取了“路权出让,谁栽谁管谁受益”的模式,出资流转道路两边土地,通过招标与两家专业公司签订了景观带的建设协议,实现了绿化、美化高效率推进。

优化的机制,让植树变得更简单。2016年,钟祥就完成板块基地造林4.1万亩,创建省绿色示范村20个,完成襄荆高速、武荆高速绿化景观带建设92.9公里。大口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中国森林养生基地”。

每一棵树、每个村、每条路都是画卷上的一笔,生态钟祥已见雏形。

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精准施策,钟祥涌现出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资助和社会保障兜底等各种模式。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成为精准扶贫重中之重,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钟祥确定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人一艺”的产业发展思路,培育了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光伏及乡村旅游等九大产业项目。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2.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了自己的产业发展项目,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确保74个贫困村每村至少5万元的集体收入。

“扶不起”,兜起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户,精准兜底救助。全市安排提标资金1616万元,将农村低保提高到3510元,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7020元,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低保、五保政策补助范围。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搬迁扶贫!今年,家住大柴湖的移民房书芬一家告别了土坯房,搬进了移民新城,“俺是春节前新搬进来的贫困户移民,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能搬进这么好的住房,高兴地想翻跟头呀!”去年,钟祥确定了1516户4182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到2018年底将全面完成。

扶贫先扶“智”。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投入资金2000万元,落实了贫困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精准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子女失学。

打赢扶贫攻坚战,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凝聚各界力量。钟祥围绕产业模式创新、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小额信贷投放方式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三位一体”,形成大扶贫格局。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在钟祥市改善农村民生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关注农民的“民”字情怀。这一座座“民生大厦”,丰富了钟祥农村的和谐画卷……(记者 彭文洁 通讯员 周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