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沿着荆门市顶层设计师们确定的线路图,全市上下加快了“缩差领跑、跨越发展”的步伐,坚定地走向未来。
去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增幅连续十个月保持全省第一;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8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11.48%。
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9%,增幅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1%,增幅居全省第1位;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39.8%,增幅居全省第1位。
在全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阶段,我市经济运行能够交出优秀成绩单,踏上新的起跑线,是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结果。
在发展思路上,我市确立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全面实施重大项目路线图管理行动计划,每月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周”活动,全力抓项目前期、抓开工竣工、抓竞赛拉练、抓晾晒评比,掀起了项目建设高潮。现在,全市在建亿元项目521个,同比增加60个,完成投资236亿元,同比增长33%,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在帮扶行动上,我市年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税费负担降低工业企业成本的意见》。《意见》规定:对工业企业暂停1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7项经营服务性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负担;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市政府三次调整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现在收费项目为29项,比省现行清单少17项。各地还开展了“千名干部进千企”“项目建设集中开工”“工业经济开门红”等活动,提振企业家信心指数,提高企业效益。工业去产能、降成本有序推进,6家经营困难企业和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一季度,全市36个工业大类中31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为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幅居全省第2位。
在开放发展上,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荆门楚商大会、荆门福州项目投资洽谈会、天下浙商荆门行投资推介会,承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市利用市外境内资金448亿元,同比增长21%。荆门高铁纳入省重点前期推进计划,市发改委、市铁路办已按要求做好了与襄阳、宜昌等地区的对接准备。
在融合创新上,我市与长江证券、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信中利集团等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推动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对接,凯龙股份已上市,20家企业签订了“新三板”挂牌协议,25家企业在四板挂牌。湖北叶威粮油机械有限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平粮机器人,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条用文字摩擦力理念来传动的信誉胶带,创造了30年内无人突破的移动式粮食清理中心,成为了国家粮食局粮库信息标准起草单位和制定者。
在改革创新上,我市实行项目审批由管理向服务、审批向协调转变,增强审批实效。审批事项由6项变为4项,平均申报资料数由3项变为2项,平均承诺时限由5天变为4天,均少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精简。实际办理过程中,一般能提前办结、当场办结的一律当即办结。又通过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审批时限至少可缩短1个星期。项目审批改革、投资联审平台建设又大大提升了审批质量。市发改委变发改部门单一监管为发改、财政、项目主管部门综合监管,变过去谁申报谁监管为重点办、监察室牵头,业务科室配合的多方监管,提高项目监管强度和水平。
在结构调整上,坚定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就我市而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中之重是走绿色发展的新路。我市绿色发展的看家法器是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市,这是一个有名有利的行动。循环光彩四射,示范优惠多多。城市的综合实力强了,就有能力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绿色发展成果,心领身受发展循环经济支撑城市前行的力量。
世界的财富在哪里?有人说,人类70%的财富并非已经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而是制度、文化等精神财富。如今,“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产业集群发展氛围正浓,经济“换道超越”的信心十足,荆门已经踏上新的起跑线,开放、宽容、勇敢,汇集成荆门前行的力量,开启新的梦想,创造新的传奇。(记者 姚桂林 周小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