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与开放同行,荆门商贸流通新格局逐步形成,外经贸产业乘势腾飞,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亿元,外贸出口9.5亿美元,利用外资4.2亿美元。开放发展增长极,成为荆门建设湖北区域性增长极的重要一极。
内贸流通飞速发展
计划经济商业体制时期,香烟、食糖、酒、猪肉等凭票供应。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营、价格、分配等放开,多种经济成分、分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少环节流通渠道逐步建立。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我市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流通市场主体培育,大力引进知名品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形成了以城区商业为龙头、县市商业为骨干、农村商业为基础、连锁商业为网络、物流配送为支撑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以东方百货、金城集团、众诚物流为代表的一批本地骨干流通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沃尔玛、中百仓储等一批知名流通企业落户我市。
星球商业中心、象山新城、华铭广场、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中天街商圈、城南片区商圈等大型商业中心日臻成熟。
多辉农产品交易中心、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一马光彩大市场等专业大市场相继建成,87家城乡农贸市场新建改造任务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面完成。
众诚物流等本土流通企业整合网点资源,对传统商业业态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发展成为大型连锁企业。苏宁电器等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先后入驻我市,我市连锁经营新型业态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电商业态的蓬勃发展,全市涌现出了众邦云商、誉福天下、富瑞丰农贸、农谷网络、羊踏菜园、绿陌纤寻、彭墩电商、金源食品、迎丰瓜子、宜慧元等近20家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乃至近亿元的农电商企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连续五年增幅排名居全省前列。2015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3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2016年、2017年,社零额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幅稳居全省第4位。
全新的商贸流通格局、全新的购物环境、全新的购物体验,改变了荆门人的生活,让这座城市提档升级。
外贸外经乘势跨越
开放发展天地宽。近年来,我市从外贸出口主体培育、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市场开拓、通关环境建设等方面发力,外经贸产业实现新跨越。
透过荆门外贸外经发展的时间轴,可以看到一组数据的明显变化。
1993年,荆门外贸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当年,荆门进出口公司出口创汇39万美元,实现自营出口“零”的突破。
1999年至2001年,年外贸出口创汇在5000万美元左右。
2003年、2004年,荆门市超额完成省定外贸出口目标,被评为湖北省外贸出口先进市(州)。
2006年,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
2008年,出口突破2亿美元大关。
2010年,全市出口增幅高达7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8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记录。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0亿美元,是“十一五”期间累计进出口总额的3倍,年均增速达23.2%。出口额从1993年的39万美元到2017年的9.5亿美元,速度背后的支撑是什么?
从出口主体看,出口实绩企业达143家,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达到30家。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深加工产品为主转变,形成了机电装备、精细磷化工产品、纺织品、农产品等出口产品基地。
从出口市场看,我市通过广交会等国内外大型商品展会、跨境电子商务等开拓国际市场,初步形成以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为重点,出口市场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从平台建设看,海关荆门办事处恢复运营,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设,我市引进普路通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本地外贸企业提供报关、报检、物流等全方位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出口备案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更有不少备案企业开口破零。
从企业“走出去”情况看,全市共有18家企业累计对外投资28300万美元,排在一主两副之后,居全省第4位。
40年来,我市把握历史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举措,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拥抱开放,天地渐宽。40年,再出发。有“荆楚门户”之称的荆门,又将开启开放城市建设新征程。(记者周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