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改革落地惠全民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6/1/9

2015年,全市196项改革事项顺利推进,十大类72项重点改革事项基本完成。改革红利的释放,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1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居全省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总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试点”先行,打通发展“大动脉”

全局改革,试点先行。2015年,我市省级试点项目、市本级试点项目有序推进,涌现出一批改革“范本”。巡查试点、省级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第二批试点、“湖山经验”、“彭墩模式”……大胆探索,重点突破,先行先试见成果。其中,完成市县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试点年度任务,清理并确认市直部门行政权力3115项,被省审改办作为全省样板推广;京山县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区域性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全省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农村土地按户连片耕种的“沙洋经验”得到国家农业部和省委领导充分肯定。

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全面开花。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明确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48项;完成第十轮流程再造,行政审批再提速25.5%;推广京山经验,市级质检中心建成投入运行,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学彭墩,成功吸引286名经济能人回乡任村官,新涌现马岭村张立、杨桥村方义成等一批“能人支书”典型。

改革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在放权、监管、服务上做文章,是我市整合资源、放大优势的内在修为。为打通经济社会发展“大动脉”,2015年,我市在对外开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海关荆门办事处恢复办理业务,荆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处正式挂牌开检,全省首个县级公用型保税仓库——湖北恒泰源保税仓库成功通过验收、封关运营。综合物流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荆门综合物流园区等四大公铁水联运枢纽为核心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启动建设。

“痛点”消除,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牵一发动全身,难在“痛点”。针对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产业资源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产业效率低下、融资难等“痛点”,我市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补齐发展短板。

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我市完成了整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稳步推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建立了农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开展了普惠金融网格化服务试点,全力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2015年,全市设立了规模10亿元的市级产业发展母基金及若干子基金、规模5亿元的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和规模3.5亿元的政银合作基金。同时,扩大直接融资,加快推动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强与长江证券、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平台的战略合作,凯龙股份成功上市,成为全省唯一登陆A股的企业,17家企业签订了“新三板”挂牌协议,52家企业在四板挂牌,荆门高新区成功发行7亿元企业债券。

融资瓶颈逐步破解,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为市场主体送来“福利”,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我市出台鼓励创新创业“黄金三十条”,量身定制“十件财政嫁妆”,置办“五份金融厚礼”,推出了“科创贷”“循环贷”等支持“双创”的金融产品,并整合部门成立了全国首个创新创业服务局。“天使来了”大型创投电视公益栏目、“龙泉汇”路演、“软通动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更是将创新创业推向高潮。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全年共入驻创客团队项目304个、创客1140人。

改革,为经济提速,为发展铺路,最终要让百姓共享成果,落脚点在民生。

聚焦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问题,教育、医疗、养老各领域改革逐一拉开。2015年,支付方式改革覆盖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人5015人,上级医院下转病人935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制度实施,全市五大基本社会保险参保达196万人次;市、县、镇、村,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格局,10M光纤进村比例达95%,776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到村,开展网上办事14.6万件,全市80多家市直单位、8个县市区、67个乡镇(街道)共计486个单位纳入阳光信访信息系统,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记者 周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