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强化京山发展人才支撑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9/1/4

京山市委书记 刘启华

爱国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奋斗是时代的前进引擎。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京山市强化政治引领、典型示范、真情关爱,激励引导广大人才立足岗位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为建设开放、生态、实力、幸福、魅力、激情“六个新京山”,奋力把京山建设成为全省新的增长点,为荆门建设湖北区域性增长极汇聚磅礴力量。

以政治引领凝聚奋斗力量。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工作优势。开展“三色”教育。用好“红色传承、绿色发展、蓝色梦想”的“三色”教育培训平台,把爱国奋斗精神专题研讨纳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内容,邀请非党人才参加活动,围绕活动主题讲授专题党课,深入研讨学习,组织开展“重走英雄路、重书先锋谱、重温光荣史、重忆入党情”等活动,引导广大人才锤炼过硬党性、强化爱国情怀。实施“瞭望计划”。着力拓宽广大人才视野,组织专业人才和优秀干部组团开展专题培训,推行“四个走进”:走进高校课堂强化理论修养,走进发达地区强化发展意识,走进知名企业强化经营理念,走进上级机关强化协作精神。把人才专题培训列入党校主体班范畴,力争5年内将全市优秀知识分子轮训一遍。推进“红筝行动”。在京山外地商会和流动党员聚集地建立12个党支部和人才工作站。完善京山在外人才数据库,利用春节、清明等重要节假日,市、镇、村三级联动,举办在外成功人士、京山籍大学毕业生、返乡能人座谈会,宣传京山人才政策、发展形势,促进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

深化“十百千”工程。围绕我市高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养老三大主导产业,实施引进1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联系100家骨干企业、培育1000名“京山工匠”的“十百千”工程,着力构筑人才洼地。

以典型示范促进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选树先进典型。开展“京山杰出人才”评选,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组建青年讲师团,深入企事业单位宣讲爱国奋斗故事,利用“今日京山”网站、微信公众号,全面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人才对标先进,查找不足、奋力赶超。注重高端引领。充分发挥5家院士工作站效用,围绕打造京山轻机、国宝桥米双百亿集群及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专家教授京山行”活动,着力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理念、新技术。强化校地合作。建好“武汉大学博士镇长团计划”基地,持续引进博士生到乡镇挂职,发挥武汉大学首个县级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作用及华中科技大学协和京山医院纽带作用,引导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专业人才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京山轻机、神地科贸等骨干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高新技术项目研发。培育“京山工匠”。围绕“蓝领兴园”,开展“厂中校”建设,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举办技能人才培训班,选派企业优秀党员到市委党校培训,培育“京山工匠”1168人,建设“京山工匠”工作室10个。举办职工职业技能竞赛6场,丰富技能活动内容,涉及京山市各行业工种、教育学科等领域,广泛激发人才钻研技术、提升能力、勇于创新的热情。

以真情关爱激发干事热情。我们坚持从服务、双创、保障等方面着手,使各类人才在京山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健全服务机制。进一步深化“五彩(即金、绿、红、暖、蓝)服务”,努力营造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金”,即“金”卡服务,凭金卡在配偶就业、子女上学、医疗服务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绿”,即“绿色”通道,提供“上门代办、一步到位”的快捷服务;“红”,即“红色”身份,优先推荐提名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暖”,即“暖色”关怀,市“四大家”领导带头结对联系54名优秀专家人才;“蓝”,即“蓝色”梦想平台,定期举办“筑梦京山”主题沙龙活动,交流思想,启迪智慧。优化双创机制。开展“我选湖北·创在京山”活动,力争吸引100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推动乡村振兴。与武汉三所高校集中签约,拟建立汉口学院京山分校、武昌工学院京山分校、武昌理工学院京山分校,引进高端教育资源,着力构建人才培育新平台。充分利用金瑞“梦想工厂”创业孵化器和软通动力创新综合体两大省级众创空间,争取入孵企业100家、创客300人,依托金瑞农电商城,争取发展“村掌柜”150家、农村淘宝100家、特色“农品馆”80家,拓宽农村人才创业平台。完善保障机制。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用于人才政策的兑现,对引进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给予2000元住房补贴,对引进的紧缺人才给予2万至8万元安家费、10万至20万元购房补贴,对申请应用发明专利的人才给予5万至10万元奖励。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按照100万元奖励标准支持企业创建高端创新平台,按照10万元标准支持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充分发挥才智拓展平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