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基层卫生工作的目标,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市着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大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公平可及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市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稳步实施“健康荆门”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一体化管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人民群众保健康,必须要有良好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做保障。近年来,我市积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建设,大力提升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全力打造“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
村卫生室是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是确保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根本保障。其对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助推分级诊疗模式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将村卫生室“五化”(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建设纳入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全力改善农村居民就医环境。
为确保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全面实现“五化”目标,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严格对标《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试行)》,突出村卫生室“四室一房”(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室和药房)核心要求,狠抓1239个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该委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深入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六统一两独立”(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购销、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模式,由乡镇卫生院院长或分管负责人担任辖区所有村卫生室的法人代表,从基础建设、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药品购销、财务结算等方面强化管理,全面提高乡村卫生一体化水平。目前,全市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率在95%以上。
日前,记者在位于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城郊接合部的双泉村卫生室看到,室内干净整洁、功能分区明显、各类标识清楚明了。从医三十余年的村医陈永职通过几年的“传帮带”,将儿子、儿媳都培养成了村医队伍里的佼佼者。由于村卫生室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不少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基本都就近在这里解决。对村卫生室的服务,前来就诊的村民赞不绝口。
“四化”(建设标准化、业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运行信息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同样是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市累计争取中央项目资金、省级债券资金、地方配套资金1.9亿元,着力加强“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达标创建。
东宝区子陵铺镇卫生院是全市“四化”乡镇卫生院建设的突出代表。过去,该卫生院条件简陋、设备陈旧。经过一年的改造,如今的卫生院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地村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不出镇。两年前,东宝区与市二医组建城市医联体,子陵铺镇卫生院等东宝区8家医疗卫生机构加入医联体,“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
为提升基层卫生人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市先后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产科、急腹症早期识别与诊断培训班15期,培训基层医疗骨干1200余人次;县对乡、镇对村派驻村卫生人才50名,接收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14名,招募“三支一扶”支医大学生40名,开展乡镇卫生院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52人,培养四年制农村医学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学生425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迅速。为满足中心城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健康需求,市卫生健康部门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布局。目前,已基本建立起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个体诊所等组成的全方位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均可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点,享受到较为完善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多部门联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将其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全省率先由市政府印发实施《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财政补助、人事编制、薪酬制度、医保支付、药品供应、收费价格、医联体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建设等10项重点改革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高位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随即,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出台8项配套文件,为推进改革提供政策支撑。县级层面,各地政府全部出台了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结合县情、区情积极推进。沙洋县被省卫生健康委确定为省级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联系点,并以年度考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200万元资金扶持。
为将医疗人才留在基层,市编办、人社、财政、卫健等部门联合印发了《荆门市基层卫生人才“县管镇用、镇管村用”工作实施方案》,沙洋县、东宝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也相继出台了具体的工作方案。东宝区在区域内统一调配38人,并计划通过公开招考,分年度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其中2019年拿出15个编制对外招考。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拿出9个编制公开招考基层卫生人员。2018年起,我市还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招生及培养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800名左右全日制专科学历乡村医生,以夯实全市基层卫生工作的“网底”。
经过各级各方面的努力,全市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财政兜底保障方面,东宝区新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380万元,并将三年进行一次动态调整;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漳河新区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负差纳入财政兜底保障,投入水平有增无减。
在绩效分配方面,东宝区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和5%发展基金后,全部用于绩效分配,2018年人均绩效工资达到3.7万元(不含基础工资和签约补助),达到基准线1.9倍以上。
在人事编制方面,京山市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施医共体编制备案制,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分级管理由卫生健康部门统筹使用。
在医保支付方面,沙洋县完善医保总额打包付费改革,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对不按规范转诊的患者,实行差异化医保报销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患者理性就医、合理流动。
6月21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现场推进会,对各县市区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人事编制、绩效薪酬、医保支付等综合改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
3、全方位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由15元增加至55元,项目内容由9类22项增加至14类55项,经费和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服务人群覆盖面不断增大。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14类55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为重点,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慢病随访、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诊疗服务集约开展,做到现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居民感受度。同时,不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价,每季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一方面,将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清单形式下发各地整改,督促规范服务;另一方面,按照绩效考核方案要求,实行“奖优罚劣”,进一步促进服务项目做细做实,提升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初步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2019年,我市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融合互通,出台了市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规范、4类特殊慢病个性化服务工作方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病签约服务实施方案等,切实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履约、优化服务,对签约对象开展规范管理与健康服务,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据了解,目前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465个,签约常住人口85.98万人、重点人群60.96万人、贫困人口17.88万人;特殊慢病患者、残疾人等个性化服务包签约1062人。同时,卫生健康部门积极协调医保、残联、民政等部门落实兑现签约服务费,以增量形式补给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升了基层签约服务积极性。(张爱华 成荆宁 周新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