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筑牢强市之基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7/10/12

——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三早”握稳主动权

产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

近年来,我市加强形势研判,早谋划早部署,增强工业稳增长主动权。

开局工作早部署。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我市经济工作的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年初,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把握形势和对工业存量、增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5%以上、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完成900亿元和320亿元的预期工作目标。

新兴产业早推动。引导优质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倾斜,通过产业基金优先跟进、用地指标优先匹配、项目申报优先支持,加快推进格林美循环经济产业园、华工科技新材料产业园、广药集团(荆门)大健康产业园、北京瑞德医疗康复产业园、厦门弘信柔性电路板产业园、钟祥数控机床产业园、京山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园区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骨干企业早支持。对骨干企业继续推行“六个一”服务机制,即一家企业、一个市领导、一支服务团队、一家主办银行、一只基金、一套扶持政策。建立校企常态化合作联络机制,做大创新引导基金,启动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5个产业研究院建设,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

突出重点稳增长

在经济新常态时代,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从速度向质量转变,追求更为稳定的发展。荆门也需要围绕着“稳增长”这一关键词进行发展,如何稳增长,我市也“有一套”。

政策上,狠抓省政府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降低成本振兴实体经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3个文件54条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当前已关闭煤矿7家,压减产能39万吨。重点磷化企业实施兼并重组7家,已关闭小化肥企业近20家,压减产能200万吨左右。督促各地组织实施好今年促进工业稳步良好开局的“四条措施”,尽快释放政策效应。

存量上,坚持“一地一策”“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对40个重点技改项目、35家产业龙头企业、20个特色产业园区、20个兼并重组项目、20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000万平方米重资产等重点工作,加强要素资源保障和政策资金支持。着力推动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稳定发展,加强对困难行业的帮扶指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满负荷生产,及时组织企业春节后尽早复工复产。

增量上,建立工业项目储备库和项目建设库,对全年可竣工投产达产的工业项目和年新增2亿元以上的39个重大工业增长点,要求各地再梳理再排队,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创造条件支持其贡献新的产值增量。为激励项目如期竣工投产,全市大力实施百企技改行动计划,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给予补助。1—5月,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61.9亿元,同比增长13.4%。

创新服务为企业

近年来,市经信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突出“创新为要,服务为先”,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优化要素保障,强化协调服务,确保工业稳中有进,有力助推企业腾飞。

强化降低成本。我市先后出台了创新创业30条、促进工业跨越式发展30条,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和创新发展的热潮,为打造湖北新兴增长极、实现荆门在湖北中部崛起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今年,我市发布《荆门市促进招商引资推动创新发展十项政策清单(2017版)》,推动各种要素集聚,全年可为企业降低成本80亿元,惠企政策效应明显。

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融资、用电、用工、用地、用气等要素保障力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政银企对接会,推进政银企深度对接,引导企业对接产业基金、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缓解企业资金矛盾。制订《工业企业融资对接平台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开展银行抽贷、压贷、断贷及工业融资需求调研,共有344家规模工业企业融资需求76.15亿元。组织企业参加金融“早春行”,1450家企业(项目)获贷款授信677.2亿元。组织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工作,29家企业入围,成功交易20家,成交电量16.7亿万千瓦时。

强化协调服务。进一步深化“千名干部进千企,创优服务促发展”等活动,继续推行重点项目领导挂帅和“三级包联”制度,建立企业需求台账和问题清单,实行现场办公、跟踪督办、销号管理。依托微信公众平台、企业服务线下窗口平台、线上网络平台,着力构建“互联网+”思维下政企沟通新机制。制订企业家培训年度工作计划,组织36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培训2场次。推荐固润科技等10家企业申报省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示范项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