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杨想森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对漳河水资源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视察,实地察看了钱河、沙滩河、龙王滩水质情况和马河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这样“紧盯”漳河的视察,对市人大常委会来说,已成为每年数次的常态。
就在去年4月20日,针对漳河仍未完全取缔的拦网养殖现象,龙泉代表小组再次深入库区视察。而这,已是该小组当年的第三次护河之行。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连续4年将代表从不同方面提出的如拆除网箱养殖、拆除筑坝拦汊、防治船舶污染、防治农庄污染等建议作为重点建议,由常委会分管领导领衔督办。
每年的环保世纪行活动,均将保护漳河水资源作为采访重点,由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库区实地采访报道,督促问题的有效解决。
……
在全国普遍存在“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情况下,荆门有漳河这样一湖清水,得益于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不懈的跟踪监督和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艰辛努力。
聚焦保护,
人大监督持续发力
“漳河保护,怎么都不为过!”“污染漳河,就是最大的犯罪!”“人人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祖辈用鲜血和汗水浇筑的工程!”……各级人大代表持续不断地发出加强漳河水资源保护的最强音。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呼声,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视察和环保世纪行活动、将保护漳河水资源的代表建议作为重点督办建议等多种监督形式,持续发力。从六届人大到八届人大,保护漳河已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规定动作”。
2012年,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漳河水资源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针对执法管理体制不顺、监管不力、无序开发等问题,形成审议意见,交市政府办理。
保护漳河水资源成为历年荆门环保世纪行活动的重头戏。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新闻采访团深入库区采访,认真查找问题,先后采写了《冷眼惊看漳河》《谁在污染漳河》《趋利害苦漳河》《莫让漳河变脏河》等系列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保护漳河水资源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加强漳河水库旅游船舶的监管,防止污染水源”“坚决制止漳河水库筑坝拦汊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库区生态环境”……一件件数据详实、问题准确、措施可行的代表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列为重点建议,由常委会分管领导领衔督办,市政府分管副市长领衔办理,并将办理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汇报,进行满意度表决。
东宝区龙泉代表小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紧盯网箱拦网养殖、投肥养鱼这一重点,先后多次深入库区明察暗访,约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启华多次带领代表小组成员深入库区检查督办。经过近两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截止2014年12月底,库区444个网箱、4处拦网养殖全部拆除。
聚焦漳河的目光从没有移开,保护之弦时刻紧绷着!
主动作为,
保护漳河理念升级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跟踪监督下,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保护漳河水资源不断更新理念,强化举措,打好标本兼治组合拳。
2011年,《漳河水库“三圈”范围线规划》出台。该《规划》划定了水库的水体蓝线、湿地保护范围线、生态旅游区范围线等“三圈”保护范围,明确周边用地的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等各项空间管制内容。
这与我市之前出台的《进一步加强漳河水源保护的决定》《漳河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共三份红头文件,被誉为漳河水库的“护身符”。几年间,市政府先后投入20多亿元,整体搬迁或拆除10多家工业企业、20多家煤矿,拆除30多处筑坝拦汊,建成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16处污水处理装置,修复湿地1000多亩。
2013年9月,漳河在全国200多个优良湖泊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申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先后获得中央专项资金10700万元,对漳河流域山体、水域、农业面源污染及集镇的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治理。至此,漳河水资源保护翻开新的一页,进入水源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新时期。
为建立监管保护的长效机制,漳河水库环境监察支队成立,创全省湖泊保护先河。同时,聘请水库周边34个村的村支书为义务监督员,及时发现、上报环境违法行为。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污染源自动监控、视频监控系统和水质自动监测站,定期发布水质周报、月报,接受社会监督。
荆襄宜三地五县(市、区)环保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共商漳河保护大计。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由三地环保部门组成的“漳河水库环境监管协调小组”,建立“信息联享、案件联办、项目联审”的区域联合执法工作制度,协调开展联合执法。
“经过历届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跟踪监督,漳河水资源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污染现象仍然存在,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只有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护漳河水资源,让母亲河清流永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杨想森的讲话掷地有声。(记者 章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